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答案

《三国演义》答案

怀仁七中九年级语文导学案《三国演义》导入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品注释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

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赏析这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清初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移置于《三国演义》卷首。

全词似怀古,似咏志。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苏轼《赤壁怀古》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

“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

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作者简介罗贯中,明朝人(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罗贯中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

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

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二、作品介绍《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集中表现了以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集中表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还塑造了诸葛亮、关于、张飞、赵云等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作为“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罗贯中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表明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时代背景割据军阀的混战:东汉末年,士族豪强袁绍起兵讨董卓,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响应为名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战之中,后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三北方最大军阀。

在其他区域还有曹操、刘备、袁术等割据势力。

群雄划地割据局面的形成,以及彼此接连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对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

国演义简介汉朝末年,宦官弄权。

朝廷日渐衰落,自黄巾之乱以后,曹操最先崛起。

分别平定了袁绍,袁术,吕布,及各路诸侯。

而此时孙坚在大江东岸悄悄的发展起来,并迅速的取得了整个江东的统治权。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远远的高于孙氏集团。

所以发动了著名了“赤壁之战”。

而江东联合刘备在此处共东击溃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曹操兵败逃至北方,刘备乘势夺取了荆州。

之后又夺占了益州及汉中等地。

之后镇守荆州的关羽兵败丢失了荆州,刘备为了给他报仇而对江东孙氏发动了“夷陵之战”。

最后惨败于江东陆逊之手。

刘备不久病故,临终时将太子刘禅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之手。

随后的十几年里,诸葛亮南征北伐,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积劳成疾,在第六次讨伐魏国的途中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其后的三十年内,又多次的进行伐魏,结果都未能取得成功。

最后蜀汉被当时的魏国所灭,而魏国则由司马家族篡取了政权,随后又灭掉了东吴,建立了晋朝。

而三国时代也由此得到了终结。

火烧新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官渡之战对战方:袁绍--曹操兵力对比:袁绍十倍于曹操结果:曹操胜利!曹操赤壁之战对战方:曹操--孙权兵力对比:曹操十余倍于孙权结果:孙权胜利!周瑜夷陵之战对战方:刘备--孙权兵力对比:刘备十余倍于孙权结果:孙权胜利!陆逊《三国演义》练习题【基础知识】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4、请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5、《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6、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7、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示例:诸葛亮和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以区区数万人在赤壁击败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8、《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9、“群英会中计”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是蒋干中了周瑜的计。

两个人的性格分别是: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

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0、七擒孟获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诸葛亮擒的孟获。

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1、“巧授连环计”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献连环计?曹操、庞统。

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2、《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关羽。

斩了曹操手下的六将。

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3、“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4、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5、《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孙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诸葛亮。

16、《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7、《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张飞。

18、“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

”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个人物? 关羽。

19、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赞成这种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20、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2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23、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4、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25、“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青梅煮酒论英雄”。

36、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柜,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六出:六出祁山东和:东和孙吴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七擒:七擒孟获北拒:北拒曹魏排八阵:摆设八阵图37、“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名)之口。

38、周瑜,字公瑾,东吴水陆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39、“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关羽)所报答的“主”指谁?(刘备)“义释”的是谁?(曹操)40、下面这首诗选自《三国演义》,它所称赞的人物是(C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