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发动机与整车性能匹配
3) 汽车百公里油耗:
q100 100B f va
B Pe be / 1000
Pe pmeiVs n / 30
q100
Pe be iVs ik i0 pmebe 0.00884 10 f va f r
4)传动效率及传动损失
Pe PT 100% Pe
Pe : E/G输出功率;P T : 传动系统内部功率损失
r
=0.5~0.6,道路附着系数,N:驱动轮垂直反力。
③ 根据最低稳定车速确定第一档速比: 越野车 松软路面上轮胎对地面的附着力最低车速amin
0.377n min r iI v a min i0 i
4)变速器各档传动比的确定 变速器最高档和最低档确定后,中间各档位初步 可按几何级数公比法确定: 几何公比,挡位数k
第八章 发动机与整车性能匹配
§8-1 汽车动力传动装置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8-2 汽车行驶基本原理及特性 §8-3 发动机与传动装置性能匹配 §8-4 整车性能的改进途径
整车匹配的必要性:
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E/G性能
E/G性能好≠汽车性能就好;
汽车性能:POWER TRAIN 匹配的结果。
1
确定主减速比时,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① 满足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② 相啮合齿轮的齿数间没有公约数,保证主、从 动齿轮各齿之间都能正常啮合,起到自动磨合作 用; ③大小齿轮的齿数之和>40。保证重合系数和轮齿 的抗弯强度。 对轿车,一般小齿轮齿数Z1≥9;货车Z1≥6
5)差速器:汽车转弯时,左右轮转弯半径不同 旋转速度不同。差动装置就是适应这种左右车轮的 转速差同时向车轮传递动力。
1:主动叉所在平面与主从
动轴所在平面的夹角;
I
1
2
II
2:从动叉所在平面与
万向节主从动轴所在平 面的夹角。
图 8-4 万向节的传动关系
瞬时角速度的传递关系:
2 cos 1 1 sin 2 cos2 1
万向节的转矩传递关系 :
1 sin cos 1 M 2 M1 cos
机械
18 17 23 24
液压
2)变速器:将Ttq/n,通过不同传动比进行放大 适应不同汽车行驶条件对不同牵引力的要求。 要求:足够的变速范围档位数及变速比在发动 机万有特性上有选择余地。 变速比及档位数受变速器结构的限制
6
无级变速 CVT
有级变速
7
8
3) 传动轴:传递变速器输出的转矩, 要求:吸收变速器和车轮驱动轴间位置和角度的 变化量。 结构:万向节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两根轴之间 传递动力。 主从动轴之间的转角传动关系:tg1 tg 2 cos
最大坡度角 W max r iI Ttq max i0 max f cos max sin max
② 根据驱动轮与路面附着力确定第一档速比: 车行驶时驱动轮不打滑条件:驱动力≤附着力 N r Ttq max iI i0 iI N , Ttq max i0
3)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最大传动比是根据汽车最大爬坡度、附着力和最 低稳定车速来确定。
it max iI i0
确定最大传动比的三种方法:其中取最小 iI值
① 根据最大爬坡度确定变速器第一档速比。 爬坡时,忽略空气阻力,最大牵引力为:
FK max F f Fi max
FK max Ttq max i I i 0 r
齿轮速比越大,转速越高,传动效率就越低。
二、汽车万有特性及评价
100%bemin
发动机工作经济区:
110%bemin
100%bemin~110%bemin
100%bemin线:各等功
率线最低油耗点的连线
牵引功率线:不同档
位下与道路阻力平衡线 车速与发动机转速n 成线性关系
三、整车性能匹配方法
1)常用工况的确定 根据汽车的用途,在设计时确定。 车型及其常用工况底盘及传动比
发动机的常用工况区。 2)制取汽车万有特性 目的:对确定的发动机及传动系统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制取发动机万有特性;
各挡位下行驶阻力=牵引力随n的变化曲线
常用挡位、车速下发动机工作区
3)匹配结果评价与改进措施
经济性评价:
二、动力传动系统主要性能参数的选择
1)发动机最大功率的选择:依据最高车速
CD A 3 Wf Pe ( v a max v a max ) 3600 21.15 1
货车:最高车速及加速性要求低,估算时,可 忽略空气阻力:
1 Wf Pe va max 3600
2)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最小传动比=最高档位,汽车常用工况。 汽车总传动比: i i i t 0 K
不仅具有良好的车型结构;而且
具有优良的动力传动系统及其优化匹配。
汽车的标准:优良的车型; 配优良的发动机;
匹配优良的动力传动系统发挥发动机 性能的前提。
§8-1 汽车动力传动装置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一、动力传动装置及其作用: 连接或断开动力传动;并对发动机输出的转矩进 行放大适应汽车行驶过程中对转矩的需求。
T2 T1 T0
差速器的锁紧系数K: K Tr T0
则,T1 0.5T0 (1 K ); T2 0.5T0 (1 K )
不计差速器内部摩擦力矩,K=0,T1=T2=0.5T0, 半轴转矩平均分配
考虑内摩擦力矩,使K>0时,T1<T2。 增大K,可较好地利用左右轮上的附着力,提高汽 车的通过性。 所以,现代汽车一般取 K=0.33~0.67。
汽车加速时间:原地起步加速时间与超车加速时 间表示。
i0 n 2.654 ik v a r
2) 车速、牵引力与所需发动机功率之间的关系:
i0 由P ,FK Ttqik i0 / r, n 2.654 ik va e Ttq n / 9550 r
FK va FK nr 4 Pe 2.779 10 9550 ik i0
T/N·m
Ttq
318.3 p meVh i
1挡 2挡 3挡 4挡
变速时的扭矩特性
牵引力与E/G转矩:
FK Ttq ik i0 / r
/( km h-1)
图 5-2 变速时的扭矩特性
二、汽车行驶特性 汽车稳定行驶:牵引力=汽车行驶阻力,即 Ttq ik io FK F f Fi FW F j r
发动 机 离合 器 变速 器 主减速 器 差速 器 半轴 车轮
汽车动力传递的途径
1)离合器:连接或断开发动机的动力传递 要求:可靠传递E/G最大扭矩; 足够的传递储备(转矩容量); 分离时要彻底、迅速; 保证摘挡轻便、换挡冲击小; 接合时平顺、柔和; 起步时没有抖动和冲击性。
电磁
20 19 21 22
即,牵引力和车速是沟通汽车运行参数与发动机 工况的“桥梁”。
Fj FK (Ff Fi FW ) 0汽车加速运行
Fj FK (Ff Fi FW ) 0 汽车减速运行
Fj FK (Ff Fi FW ) 0 汽车匀速运行
§8-3 发动机与传动装置性能匹配
Fi W sin FK ( Ff FW )
即, arcsin FK ( Ff FW ) W
爬坡时的牵引力: CD A 2 FK W sin W f cos va 21.15 最大爬坡能力:变速器1挡时的爬坡能力。 此时,车速低,FW0 4)Fj:加速阻力:水平路面上加速运行时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动力源和传递系统组合 发动机性能工况有限 变速器不同挡位E/G工况不同性能不同
整车性能发动机和动力传动装置的优化匹配
一、发动机性能与汽车性能之间的关系 1) 发动机转速与车速、传动比之间的关系:
va 3.6rn rn 0.377 [km/h] , 或 30ik i0 i k i0 [r / min]
FK m a
牵引力:Ttq经传动系统传递到轮胎的驱动力。 汽车行驶中轮胎对路面作用力的反作用力通过车 轴向车体传递形成推动汽车前进的推动力。
牵引力和驱动扭矩:
T FK r
Ttq=f(n),但其变化范围相对汽车工况窄。为适应 复杂变化的道路阻力,需将E/G的转矩范围,通过 变速器放大。
汽车加速度a:
FK ( FW F f ) a g W W
最高车速:良好水平路面上,a=0,=0,则
21.15( FK W f ) CD A 2 FK Wf va v a max CD A 21 .15 2r n 60 / (i 1000 )
in in1 q
5)轮胎的选择
q
(k 1)
imax / imin
主要考虑轮胎负荷系数=轮胎承受的最大静负荷与 额定负荷之比。取0.9~1.0。高速型取下限,车速 低时取偏大的值,但不能大于1.2。
§8-2 汽车行驶基本原理及特性 :
一、牵引力
设 整车质量为m,汽车加速度为a,则 牵引力为
设差速器外壳角速度0,两个半轴角速度分别为
1,2。 则, 2 1 2 0
2 0, 1 20 ;
0 0, 1 2
差速器外壳受到的转矩为T0;转速快/慢的两个半轴 对差速器的反转矩分别为T1,T2;Tr为差速器内部 摩擦力矩,则
T2 T1 Tr ;
2 2
即,当M1,一定时,输出转矩随1 (轴旋转)周 期性变化。车辆振动。
4)主减速器:进一步增大减速比放大驱动转矩, 调节转速;将曲轴级:i0 3.5 ~ 6.7
3 2
i0过大外壳尺寸增加,离 地间隙,通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