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二)临床表现与体征
2、脑血栓
发病前可有头晕、头痛,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 等前驱症状,多数病人在休息和睡眠中发病。典 型病例于发病数小时至2d内达到高峰,通常意识 清楚,可出现偏瘫、失语等临床症状,少数较大 血管闭塞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局灶性 损害的体征,根据受累血管分布的面积而定。
(三)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1、病因 •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公认糖尿病不是唯一病因所致的单一 疾病,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与遗传、 自身免疫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一)病因及危险因素
2、危险因素
•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 大类。
(1)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包括体重超重,吸烟、缺 乏体力活动、高血压和高血脂。体重超重是2型糖 尿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吸姻会使血糖难以控 制,缺乏体力活动会导致超重、高血压和高血脂。 高血压、高血脂又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尿潴留 • 压疮或感染 • 长期卧床---并发症
2、对心理方面的影响
• 不同程度的压力 • 忧郁感、无力感 • 失落感、失控感 • 隔离感 • 依赖增强及行为幼稚 • 情绪不稳定
(二)慢性病人对家庭的影响
• 增加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 • 需要家庭成员的角色调整
与适应 • 影响家庭的收入及支出
(三)慢性病对社会的影响
三级预防:确诊病人加强遵医行为 指导定期检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遵医嘱服药物+非药物治疗。
(四)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
2、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 (1)控制体重 (2)合理膳食指导 (3)适量运动 (4)血压监测指导 (5)正确用药指导 (6)心理护理 (7)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 社会负担加重 • 需要完善医疗保险制
度和福利保障体系
六、社区护士在慢性病中的角色
• 照顾者 • 教育者 • 倡导者 • 管理者 • 合作者 • 领导者 • 研究者
第二节 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的 护理与管理
一、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二、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三、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四、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五、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六、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1、健康人群保健管理(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防止和减少脑卒中危险因素的 发生。主要包括: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预 防高血压的发生;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 控制血脂及体重;戒烟限酒以及适当的体 育锻炼。
(三)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二)高危人群管理(二级预防) 主要监测内容为血压、血糖、血脂、暂时 性脑缺血发作和危险因素控制。 1.脑卒中高危人群 2.警惕脑卒中的预兆征象
(2)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包括遗传、年龄、妊娠 糖尿病、分娩巨大儿等。
(二)临床表现与体征
• 本病多数起病缓慢,逐渐进展。 • 1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
多食和体重减轻。 • 2型糖尿病病人上述的各种症状可能不明显,
容易被忽略。糖尿病病人还会有一些不典 型的症状,例如经常感到疲乏、视力下降、 皮肤瘙痒、手足麻木、伤口愈合缓慢、经 常或者反复发生感染,容易饥饿等。
会):
• 患病时间是长期的 • 有可能成为残疾 • 起因于不可恢复的病理状态 •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 • 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
2、慢性病的特征
• 病情复杂、潜伏期与患病时间长 • 起病隐匿,在发病期间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 • 并发症多,多具有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 • 病程长,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指导
病名称、联系人电话、请求帮助内容,以备急救 时为帮助者提供资料。
(二) 家庭护理措施
3、家庭支持:
①家庭应为病人尽量创造安静、舒 适的居家环境;
②家属要学会识别病情变化和紧急 救护措施;
③督促病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
④给予病人经济和心理上的支持。
三、脑卒中病社区护理与健康管理
脑卒中、恶性肿瘤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研究结果表明:
•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 • 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第二 • 糖尿病患病率20岁以上人数超过
2000万人,糖耐量减低患者人数 超过3000万人 • 全球每年约有320万人死于糖尿病 诱发的并发症
二、慢性病的概念及特征
1、慢性病的概念(美国慢性病委员
良饮食习惯 • 吸烟、饮酒
2、运动因素 • 以车代步 • 运动量不足 • 易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
3、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
• 空气污染 • 噪音 • 水污染
社会环境
• 健全的社会组织 • 社会区级教育的程度 • 医疗保健体系
4、遗传、生物以及家庭因素
• 家庭倾向---影响个人 行为和生活方式
• 慢性病可发生于任何年 龄,其发病率与年龄成 正比
四、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 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 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 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导致 眼、肾、神经、血管和心脏等组 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 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 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 命。
(一)病因及危险因素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 是指发病急促,由脑血 管疾病引起的,脑部血 循环障碍和功能障碍的 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及危险因素
1、病因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血管、血液 成分和血流动力学三方面。 2、危险因素 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可归为不可干预的 和可干预的两类。
(二)临床表现与体征
1、脑出血
发病初期常有头痛、头晕、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 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偏瘫失语、大小便失 禁等临床表现。血压明显增高时则可出现:颜面 潮红、呼吸急促,脉搏缓慢有力,若血肿破入脑 室,可有高热,多数病人有脑膜刺激症状,瞳孔 不等大,眼底可见动脉硬化性改变、出血和视神 经乳头水肿。
(三)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2、高危人群管理(二级预防) (1)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报警 (2)高危人群的定期体检筛查
(三)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3、病人管理 (三级预防) 主要工作重点是三级预防,对病人进行登记, 并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疗机构与患者的保 健合同。通过健康教育与指导,使病人实行有计 划合理治疗方案,积极参与自我保健活动和重建 生活,监测和治疗患者的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 病等,防止冠心病病情复发和恶化,最大限度地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四)家庭护理与带病生存技能指导
(一)家庭治疗 病因治疗如控制高血压、治疗冠心病、预 防风湿热等;减轻心脏负荷,合理应用血 管扩张剂和利尿剂。
(二)家庭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①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减
少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和 胆固醇,增加不饱和脂肪 酸的含量; ②适当的运动; ③戒烟; ④心理护理。
2、家庭护理措施
⑵家庭支持与自我护理: ①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 硬化。 ②注重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 活方式。 ③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矫正不良的行为特征。 ④主动参加各项功能康复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回归社 会。 ⑤发挥家庭功能为病人营造和谐的休养环境。 ⑥必要时家属要做好基础护理。 ⑦家属要学会康复训练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督促病人进 五种类型:隐匿型冠心病、心 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心力 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 冠心病临床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心绞痛 和心肌梗死的症状和体征。
(三)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1、健康人群管理(一级预防) (1)筛查出具有冠心病高危险因素的个体,如有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吸烟和体重超重者 及A型性格者,对上述危险因素积极控制。 (2)针对社会整体人群进行预防,从儿童和青年 时期采取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一级预防措 施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戒烟, 增加体力活动,改善膳食结构,控制体重等。
一、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一)病因及危险因素
与高血压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遗传; 体重超重或肥胖;膳食不合理;血脂异常; 缺少体力活动;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精神、 心理压力和社会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与体征
一般可有头晕、头痛、头胀、项强、耳 鸣、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状,多于精神 紧张、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出现。
(三)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3、现患病人管理(三级预防) 对现患病人的管理采取三级预防为主,主 要是避免复发和防止病情发展,提高生活 质量。
(四)家庭护理与带病生存技能指导
1、家庭治疗与救护
(1)脑血管疾病治疗常用药物 (2)新发病人家庭救护
2、家庭护理措施
⑴一般护理: ①基础护理 ②康复护理指导 ③心理护理
二、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 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管 腔狭窄、甚至阻塞,导致心肌缺 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与冠 状动脉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 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 血性心脏病。
(一)病因及危险因素
病因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由心理、社会、 个性及生物(包括上述危险因素)等多种易患因 素,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狭窄,使 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心 肌梗死、心力衰竭或心脏骤停。 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致病危险因素有四高: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糖和高体重。
2、可能威胁生命的慢性病 • 急发性---血友病、中风、心肌梗死 • 渐发行---肺气肿、慢性酒精中毒、老年性痴呆、
糖尿病等 3、非致命性慢性病
• 急发性---痛风、支气管哮喘、胆石症等 • 渐发性---帕金森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支、高血压等
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1、不良生活习惯 • 不合理饮食---高盐、高胆固醇、刺激性饮食、不
(三)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1、健康人群保健管理(一级预防)
• 针对健康人群,以一级预防为主,目的是 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通过健康教育 宣传糖尿病知识,提高人群对糖尿病及其 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自我保健,并提倡健 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健康的膳食,适当 的体育活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健康 情绪,避免精神紧张,注意个人卫生,预 防各种感染,定期体检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