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差异研究

差异研究

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学生场认知方式与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关系的研究邯郸学院曲周分院王俊香摘要:同一教学策略对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一同认知方式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效果,本文从场认知方式的测定入手,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通过教育统计,最终得到匹配策略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发挥相应认知方式学生的认知优势,对学生认知优势的发挥起促进作用;有意失配策略也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学生认知方式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场认知方式教师教学策略实验研究1 问题的提出1.1. 研究认知方式是时代的要求科学知识的日益增长和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们具有获取大量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对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如何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收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面临的现实问题。

1.2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主体性教育的召唤我国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在21世纪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

作为个性差异的表现形式之一的认知方式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进而也决定着学生的发展。

所以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策略等构成的教育系统内,认真考察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差异和特点,探索与学生认知方式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认知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目的是贯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主体性教育的宗旨。

2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认知心理学领域关于个体认知方式的研究时间虽然不长,把认知方式作为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并已取得不少成果,有些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完善的最优化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认知方式角度去研究课堂教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研究表明,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会对其学习产生影响。

一方面,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策略下学习效果不同。

另一方面,认知方式相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策略下学习效果也不同。

即在教学策略和学生的认知方式之间存在适应性。

那么,在中学具体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策略和学生的认知方式有何适应性的特点呢?本研究以化学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践探讨。

通过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通过对学生认知方式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认知方式的基本状况;●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方式特点,具体探讨匹配和有意失配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成绩、认知方式的完善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3基本理论3.1场认知方式理论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具体说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3]。

场依存一场独立型认知方式是被称为“认知方式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垂直知觉时首先发现的。

威特金在研究空军飞行员靠什么线索来确定自己是否坐直时,他设计了一个可以倾斜的房间,让被试者坐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可以通过转动把手与房间同向或逆向倾斜。

当房间倾斜时,要求被试者转动把手使椅子转动到事实上的垂直位置。

结果发现,有的被试者在离面垂直相差35度的情况下,就认为自己已经垂直了;而有的人则在椅子与房间表面看上去角度明显不正的情况下,却能把椅子调整到非常接近于与地面垂直的状态。

这就是威特金所设计的有关垂直知觉研究的“身体顺应测验”。

威特金由此推论,有些人的知觉较多受他所处的外界条件的影响,而有些人较多地依赖自身的感觉。

他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型。

之后Witkin和他的同事在该领域及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从狭义的垂直知觉扩展到知觉分析、记忆、问题解决和其它智力活动,并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系统地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提出场认知方式的概念,认为场依存一场独立型认知方式是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独立于场的人往往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而依存于场的人则倾向于以外在的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上述对个体在认知方式上的划分,仅仅是从两种极端的特点来表述。

实际上,大多数个体在不同情况下,有时会采用场依存型认知方式,有时会采用场独立型认知方式,即使典型的场独立型个体,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采用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只不过在多数情况下,其认知方式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罢了。

3.2与认知方式有关的两种课堂教学策略在以班级为主要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方式类型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认知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征,所以,同一种教学方式,可能对部分学生掌握知识有利,而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不利,这就存在着课堂教学与适应个别差异教学之间的矛盾。

任何一种认知方式,既有其优势、长处,也有劣势、不足,既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可能有不利于学习的一面。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

一是采用与认知方式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匹配策略);是指对学生认知方式的长处、兴趣或偏爱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二是针对认知方式中的短处有意识弥补的教学对策(有意失配策略)。

是为了完善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采取的教学对策。

4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4.1关于学生认知方式的调查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测试,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场认知方式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为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确定被试邯郸学院曲周分院2015级学前教育中专学生,两个班共98人,其中(1)班48人,(2)班50人,。

为确保实验的可信度,对照班和实验班的选择原则:●随机性从同一年级四个班中随机选取的这两个班中考成绩都在260—380分之间,入学成绩接近,并且在学生入学一周后,对其进行了化学摸底考试,经统计成绩并无显著差异,故可视为两个班的原有基础相同。

将(1)班作为实验班,将(2)班作对照班。

●非研究变量的控制本研究的主要变量是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因此,为使其它影响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两个班同时由本人任教。

测验工具[16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年12月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对学生进行测验。

测验时间为每部分6分钟,三部分共18分钟。

第一部分供练习用,不计成绩,主要是让被试熟悉题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计分部分,其中每部分1、2题答对者各计0.5分,第3、4题答对者各计1分,5—10题答对者各计1.5分,满分24分。

为了统一标准,记分时,只有当被试画出的图形与简单图形完全一致时,才能得分。

测验结果统计:对照班和实验班镶嵌图形测验成绩统计如下:表1 镶嵌图形测验成绩统计统计检验表明,两个班镶嵌图形测验成绩差异不显著。

也就是说,本研究选取的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在认知方式上并无显著差异。

学生认知方式的划分:依照场依存—场独立型理论构想,在镶嵌图形测验中,如果测验成绩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得分高者划为典型的场独立型,得分低者应划为典型的场依存型,其他处于中间状态者为场中间型学生。

据此,本研究选取每个班11位场独立型学生,11位场依存型学生,其他作为场中间型学生。

4.2教学策略的实施4.2.1研究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根据不同认知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因一种认知方式的长处或优势即为另一种的短处或劣势,。

下面笔者根据认知方式进行匹配策略和有意失配策略两种策略的实践研究。

4.2.2研究所选用的教学内容选用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现用的高中化学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内容一第二章钠钠的化合物碱金属元素;内容二第三章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内容三第四章氯气卤族元素;内容四第五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具体分析上述四个教学内容,其中一、三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二、四属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这样选取是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施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促进其认知方式的发展和完善。

4.2.3教学策略的选取对实验班采用匹配策略和有意失配策略两种教学策略,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策略,两个班的进度保持一致。

●实验分四个阶段进行,根据各阶段教学内容自己编制了四套成绩测试题,分别在各阶段实施实验结束后进行统一测验。

●实践研究过程第一、第二阶段采取匹配教学策略,目的是充分挖掘材料中能发挥学生认知优势的内容和知识点,按照他们偏爱的方式教学,促进他们认知优势的发挥。

第三、四阶段采用有意失配教学策略,目的是根据材料特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认知方式的弱势去学习,促进其认知方式的完善和发展。

4.3教学实践结果的统计及分析在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教学实验之后,效果如何呢?本人进行了学生学习成绩测验。

实践结果统计4.3.1 匹配策略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把三种认知方式的学习者成绩汇总,并取其平均成绩,用字母代表三种认知方在实验的前两个阶段,匹配者的平均成绩高于其它学习者的平均成绩。

如在第一阶段,场依存型学习者得到匹配,其平均成绩A 1=83.21,高于其它两种认知方式学生的平均成绩B 1=77.21,C 1=77.62即 A 1>B 1 A 1>C 1 由2 A 1> (B 1+ C 1) 得 A 1>1/2(B 1+ C 1)第二阶段 场独立型学生得到匹配,其平均成绩C 2=84.36,明显高于A 2、 B 2的平均成绩。

A 2=7.62 B 2=76.41C 2>A 2 C 2>B 2 由2 C 2 >(A 2+ B 2)得 C 2>1/2(A 2+ B 2)再对两阶段匹配策略效果进行聚合比较(一种数学方法)则A 1+ C 2=83.21+77.62=160.831/2(B 1+ C 1+ A 2+ B 2)=1/2(77.21+77.62+70.62+77.41)=151.43结论:从上面结果可以看出, A 1+ C 2>1/2(B 1+ C 1+ A 2+ B 2)这说明匹配策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4.3.2有意失配策略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表4)在实验第三阶段有意失配场独立型教学策略,第四阶段有意失配场依存型教学策略,将其总体效果计算如下:M 实验班: 73.25+70.34+79.68+73.01+ 72.32+76.21=444.81M 对照班: 70.34+71.24+77.62+68.52+72.89+74.84=435.45结论:从上面结果可以看出,M 实验班> M 对照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