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目前国内外主要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目前国内外主要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 理论的完善 1. 重视结构延性 2. 机振动理论的应用 3. 地条件的考虑
• 局限性
1. 伪动力理论。
2. 强震作用下结构体系反应往往超出弹性范围,此 时反应谱方法就不再适用了。
3. 不能给出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更不能给出地 震过程巾各构件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内力和变形 状态,无法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
•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1. 基本思想:使所设计的工程结构在使用期间满足各种预 定的性能目标,而具体性能要求可根据建筑和结构的重 要性来确定。
2. 可明确描述结构性能状态的物理量:力,位移(刚度), 速度,加速度,能量和损伤。
3.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要求能够给出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 用下,这些结构性能指标的反应值(需求值),以及结 构自身的能力值。
• 动力理论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 输入地震动参数需要给出符合场地情况、具有概率含意的加速 度过程X(t),对于复杂结构要求给出地震动二个分量的时间过 程及其空间相关性
2. 结构和构件的动力模型应接近实际情况,要包括结构的非线性 恢复力特性;
3. 动力反应分析方法要给出结构反应的全过程,包括变形和能量 损耗的积累;
4. 计算原则要考虑到多种使用状态和安全的概率保证。
5. 由于动力理论在输入、模型、方法和原则等四个方面,都提出 了更具体的要求,更明确的规定、更详细的计算,从而可以得 到更可靠的结构设计。
二
• 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静力法和反应谱法 静力法和早期的反应谱法都是以惯性力的形式反映地震作用, 并按弹性方法来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 ❖ 局限: 1. 当遭遇超过设计烈度的地震,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此
• 按能力谱法确定的需求位移未考虑结构损 伤和滞回耗能的影响。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 基于损伤和能量的设计方法
1. 在超过设防地震作用下,虽然非弹性变形对防止结构倒 塌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结构自身一会因此产生一定的损 伤,当非弹性变形超过结构自身非弹性变形能力时,则 会导致结构倒塌。因此,对结构在地震作用的非弹性变 形以及由此引起的结构损伤就成为抗震研究的一个重要 方面,并由此产生基于损伤的设计方法。人们试图引进 反应结构损伤程度的某种指标来作为设计指标。
• 反应谱分析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 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 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地震时结构 所受到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S(T)/a为加速度反应 谱s(T)与地震动最火加速度a的比值,表示地震时结 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此理论创立时,一般认为结构是刚性的,故结构上任何 一点的振动加速度均等于地震动加速度,结构上各部位 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地震力是相等的。
• 地震反应谱是一组具有相同阻尼、不同自 振周期的单质点体系在地震动时频反应谱 分析方法的初步研究作用下的最大反应, 并按照周期的大小顺序排列起来按照这种 方法可以对多条地震记录进行计算并且获 得相应的反应谱,对一定数量这样的谱进 行统计分析,给出有统计意义的设计反应 谱。
4. 问题:对于结构性能状态的具体描述和计算,以及设计 标注目前尚不明确。
基于位移设计方法
用力作为单独的指标难以全面描述结构的非 弹性性能和破损状态,而用能量和损伤指标 又难以实际应用,因此目前基于性能设计方 法的研究主要用位移指标对结构的抗震性能 进行控制,称为DBD.
➢能力谱
注:
• 能力谱方法用到依据“位移模式或分布力 模式采用推覆分析方法获得结构的基底剪 力-顶点位移关系”方法来确定能力曲线, 该计算方法假定结构弹性位移模式和弹塑 性位移模式一致,对此问题国际上尚有争 论。
2. 从能量观点看,只要结构的阻尼耗能和体系的塑性变形 耗能和滞回耗能能力大于地震输入能量,结构即可抵御 地震作用
• 能力设计方法
该方法是基于对非弹性性能对于结构抗震能力贡献 的理解和超静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实现具有延性破 坏机制的思想提出的,可保证结构抗震设防目标, 同时又使设计经济合理。
➢ 核心: 1. “强柱弱梁” 2. “强剪弱弯” 3. “强则强,弱则弱”
种方法无法应用。 2. 在静力法向反应谱法过度的过程中,短周期结构的加速
度谱值比静力法中的地震系数大一倍以上,这就让以前 通过静力法设计的建筑物如何能够经受住强烈地震作用 无法得到解释。
• 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设计方法、
为了解决静力法向反应谱法过渡的问题,构造延性被引入。
以美国UBC规范为代表,通过地震力降低系数R讲反应谱法得 到的加速度反应值 降低到与静力法水平地震相当的设计 地震加速度 采用反应谱的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设计方法成为各 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方法。
目前国内外主要桥梁抗震设计 方法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一种划分
1. 静力分析 2. 反应谱 3. 动力分析
• 第二种划分
1. 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2. 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设计方法 3. 基于损伤和能量的设计方法 4. 能力设计方法 5. 基于性能/位移设计方法
一
• 静力分析 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 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P,该等效水平静力的大小与 地震动的最大水平加速度有关。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 载W乘以地震系数k,即:
4. 实际状态中的应用ຫໍສະໝຸດ 现有研究现状的脱节• 动力分析
动力设计理论是通过计算获得地震过程中结 构反应随时间的变化的过程一时间历程 (time—history),即采用时程分析法。时程 分析方法是通过输入地震波,直接计算结构 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
动力理论不但考虑了地震动的持时,还更进 一步地考虑了地震动过程中反应谱所不能概 括的其它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