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要点及计算分析(详细)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要点及计算分析(详细)


11 抗震分析
截面特性取值
◇E1地震作用下,常规桥梁的所有构件抗弯刚度均按毛截面计算. ◇E2地震作用下,延性构件的有效截面抗弯刚度应按下式计算,但其
他构件抗弯刚度仍按毛截面计算.
11 抗震分析
11.2 梁桥延性抗震设计
11 抗震分析
11 抗震分析
11.3 建模原则
单元质量可采用集中质量代 表;墩柱和梁体的单元划分应 反映结构的实际动力特性; 支座单元应反映支座的力学
47括号内的值
要点
通过抗震重要性系数调整设计地震动参数,不同 抗震分类桥梁对应的E1、E2地震作用的重现 期不同
两水平设防、两阶段设计
桥梁分类 A类
E1 不应发生损伤
B类
同上
C类
同上
D类
同上
E2 有限损伤
不倒塌或产生严重损伤,临时加 固后可满足应急交通
10 地震作用
10.3 地震动时程
➢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桥址,设计地震动时程要根据专门的工程场地地 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
➢未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桥址,可根据本细则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合成与其 兼容的设计加速度时程;也可选用与设计地震震级、距离大体相近的实 际地震动加速度记录,通过时域方法调整,使其反应谱与本细则设计加速
10 地震作用
当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同时输入三个方向分量的一组地震动时
程计算地震作用效应. 进行直线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时,可分别考虑沿顺桥向和横桥向两
个水平方向地震输入. 进行曲线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时,可分别沿相邻两桥墩连线方向和 垂直于连线水平方向多方向地震输入,以确定最不利地震水平输入
方向.
➢ 地震作用可以用设计加速度反应谱、设计地震动 时程和设计地震动功谱表达.
度反应谱兼容. ➢为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设计加速度时程不得少于三组(条),且应保证
任意二时程间由下式定义的相关系数ρ的值小于0.1
11 抗震分析
11.1 一般规定
适用范围:常规桥梁
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混凝土梁桥、圬工或混凝土拱桥等常规桥梁 的抗震分析,墩高不超过40m,墩身第一阶振型有效质量大于60%.
Response to impulse
Total Response
11 抗震分析
数值方法
可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领域
中心差分法 、常加速度法、线性加速度法
Newmark- 法 、Wilson- 法
不同参数对应的逐步积分法
11 抗震分析
11.4 反应谱法
11 抗震分析
SRSS方法组合 CQC方法组合
11 抗震分析
11.5 时程分析方法
地震动三要素
振幅 频谱 持续时间
11 抗震分析
➢时程分析的最终结果,当采用3组时程波计算时,应取3 组计算结果的最大值;当采用7组时程波计算时,可取7
组结果的平均值.
➢在E1地震作用下,线性时程法的计算结果不应小于反应 谱法计算结果的80%.
11 抗震分析
反应谱法
1、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抗震设防方法
单水平设防 多级设防 多阶段设计
✓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两阶段或三阶段设计:强度设计、延性设计
地震的随机性和复杂性 经济因素
1、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抗震设计方法
✓ 强度设计 ✓ 抗震结构
延性设计 减隔震结构
主动/半主动控制
2、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同上
D类桥梁一水平设防、一水平设计
8 抗震设计过程
抗震概念设计:桥位场地选择、合理的
结构选型与布置、恰当的抗震体系
抗震验算与设计:
E1作用下,强度设计(分析、强度验算) E2作用下,延性设计(分析、变形验算)
抗震构造措施
9、抗震设计总流程图
9、常规桥梁总体设计流程
9、常规桥梁结构构件抗震设计流程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 要点及计算分析
1、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桥梁震害
震害机理、原因分析
对策 (选线、设计、措施)
✓ 解析 ✓ 实验
抗震设计理 论的发展
抗震标准规范
1、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静力计算 动力计算
✓反应谱分析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非线性时程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
实测地震记录的积累 计算分析理论的提高 对结构损伤破坏过程的深刻认识
2.2 新规范要点
增加了桥梁抗震分析建模原则和抗震分析方法 增加桥梁减隔震设计,增加了局部细节设计和抗 震构造措施内容 尽可能吸收了美国、日本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 理念和方法,吸取了近十年桥梁震害的教训,弥 补了89规范的不足.
4、细则适用范围
适用于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混凝土梁 桥、圬工或混凝土拱桥(常规桥梁) 斜拉桥、悬索桥、单跨跨径超过150m的 特大跨径梁桥、拱桥可以参照抗震设计 原则进行设计(特殊桥梁)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9度地区的公路桥 设计,大于9度应作专门研究
10 T(s)
10 地震作用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中给 出动力放大系数β谱
ug
u max
ug ma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 给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α 谱
k
ug max g
ug
u max
ug max
10 地震作用
➢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
特性 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可取为 0.05;进行时程分析时,可采
用瑞利阻尼 计算模型应考虑相邻结构和
边界条件的影响.
11 抗震分析
11 抗震分析
p(t) ku(t) cu(t) mu(t)
mug (t) 弹性力
阻尼力
惯性力
fS ku
fD cu
fI mu
11 抗震分析
mu cu ku mug
5 桥梁抗震设防分类
6 抗震设防目标
采用两水平设防、两阶段设计的思想
7 抗震重要性系数Ci
桥梁分类
A类 B类 C类 D类
E1
重要性 系数
重现期
1.0
475年
0.43(0.5) 75年(100年)
0.34
50年
0.23
25年
E2
重要性 系数
重现期
1.7 1.3(1.7)
1.0
2000年
1000年 (2000年)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桥梁抗震设计部分内容废止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2.1 旧规范的局限性
采用的设防水准均为50年基准期10%超越概率, 重要结构物的设防等级用重要性系数来体现. 单一水准设防,采用基于强度一阶段设计;弹性 地震力采用综合影响系数折减考虑结构进入塑 性的性能.
11 抗震分析
11 抗震分析
表6.1.4 桥梁抗震分析可采用的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
B类 规则 非规则
C类 规则 非规则
D类 规则 非规则
E1 SM/MM MM/TH SM/MM MM/TH SM/MM MM
E2 SM/MM TH SM/MM TH
——
——
表中:TH:代表线性和非线性时程计算方法 SM:单模态反应谱和功率谱方法 MM:多模态反应谱和功率谱方法
10 地震作用
10.2 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S Smax
S
S S
m m
a a
x(5.5T
x
0.45)
Smax(Tg / T )
T 0.1s 0.1s T Tg T Tg
0 0.1 Tg
给出的是S谱值,不同于原来的动力放大系数beta谱值 最大周期10秒
大于Tg段都是以1/T的斜率下降
13 延性构造细节设计
13 延性构造细节设计
13 延性构造细节设计
13 延性构造细节设计
13 延性构造细节设计
14 构造措施
延性构造措施:最低含箍率、箍筋约束 形式、配筋率、纵筋截断、节点构造形式 防落梁、限位措施…
➢ 桥梁结构地震作用考虑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公路桥梁可只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直线桥可 分别考虑顺桥向和横桥向的地震作用.
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的拱式结构、长悬臂桥梁结构和大 跨度结构,以及竖向作用引起的地震效应很重要时,应同时 考虑顺桥向X、横桥向Y和竖向Z的地震作用.
➢ 地震作用分量组合
采用反应谱法或功率谱法同时考虑三个正交方向的地震作 用时,可分别单独计算各方向地震作用产生的最大效应,然 后组合.
10 地震作用
➢场地特征周期Tg
场地特征周期Tg,按场址位置在《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 图》上读取后,根据场地类别,按下表取值.
10 地震作用
➢阻尼调整系数
10 地震作用
➢竖向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竖向设计加速度反应谱由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乘以下 式给出的竖向/水平谱比函数R ◇基岩场地的 R=0.65 ◇土层场地的
9、常规桥梁结构构件抗震设计流程
10 地震作用
反应谱取值:按E1和E2地震重要性系数 乘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A
表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水平向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值A
抗震设防烈度 A
6
7
8
9
0.05g 0.10(0.15)g 0.20(0.3)g 0.40g
10 地震作用
10.1 一般规定
2.1 旧规范的局限性
采用综合影响系数考虑结构进入塑性 (延性),但塑性铰保证延性的细节构造 不明确,综合影响系数取值模糊并且明显 不合理. 对于墩柱抗剪、基础抗震设计和验算没 有规定,实际应用时存在错误,没有引入能 力保护设计的思想.
2.2 新规范要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