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目录学》一、简答与论述1、文献学的范围与学习目的。
2、总结古代学者在目录编著方面积累的经验古人编各类图书目录著作,其部居类次不同,内容繁简互异,著录体制有别,他们的长期实践,探索和开拓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经验(1)区分类例以著录图书,使不同性质的典籍得以分门别类加以记录,各具学科体系,条理分明。
(2)撰写提要或称解题,阐述著作宗旨,概括一书内容要点。
(3)写作叙录,传录记述作者生平,说明学术授受源流。
(4)著录版本,印记,题跋,以论辩版刻源流,版本真伪,典籍聚散。
3、中国古典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答:西汉末期刘歆在刘向基础上进一步对宫廷藏书分类编目,著成《七略》,其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西晋荀叙《中经新薄》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记录图书,其中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相当于后来的经部;乙部记古诸子家,近时子家,兵书,兵家,术数,相当于后来的子部;丙部记史记旧事,皇览,杂事,相当于后来的史部;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东晋李充编《晋元帝四部总目》沿袭了四部分类法,但将原乙丙两部的内容互换。
唐修《隋书·经籍志》采用四部分类法著录图书,并正式以经史子集取代甲乙丙丁来命名四部。
4、刘向、刘歆在整理历史文献方面的功绩。
答:其一,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些方法一直为后人所使用和不断完善,成为如今整理文献的基本模式。
其二,创造性地编撰了《别录》。
它作为各类文献的叙录,是提要式的内容简介,后世的著作前的序文当是源于《别录》的。
《别录》是我国书目提要之始祖。
其三,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尽管它在分类上采用的标准不一,也有失当之处,但后代编辑书目的原则、体例、方法,都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为什么说《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学的编纂方法上总结发展了历代目录学家的经验,真正树立目录学的规模和体系。
答:全书结构整齐、系统连贯,其部有总序、类有小序、类后有跋语、予目下有案语,使全书结构整齐、系统连贯,并且每书都有提要。
这正合乎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原则。
其次,《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编排科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此书刊布之前,各种目录尤其是私撰目录的分类编排紊乱,《四库全书总目》则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四部之下又列类,类之中又有子目,这样的三级(有的是四级)分类法科学明晰,后人在目录分类的类目上和每目所著录的书籍的编排上,很快就以此为典范。
再次,在编写提要的方式、方法上,《四库全书总目》总结并折衷了刘向以来、特别是宋代公私藏书目录编写提要的方式和方法,也汲取了清代一些校书家写题跋记的方法和形式,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既能反映图书的版本、内容、文字、著作事迹,又特别结合当时政治需要,宣传封建思想的提要形式。
所以说,《四库全书总目》在编撰方法上树立了目录学的规模。
6、纸质文献在装潢形制上的变化。
7、简述“善本”的含义。
8、什么是二次文献(检索性工具书)和三次文献(参考性工具书)?答: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并按一定方法组织编排加以报道的文献,是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故也检索性文献,如目录、索引、文摘等。
这些都是对数量庞大而分散的一次文献进行筛选、压缩和组织编排的成果,是从事情报加工与研究的重要步骤。
9、列举四部常用大型古籍丛书。
10、将下列几种目录按其编制体例的异同分成三类,并评述各类体例的特点。
《书目答问》;《文献通考*经籍考》;《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依照编制体例的不同传统目录可以划分为:(1)解题目录。
即部类前后有序,书名之下有解题又称叙录或提要,其内容主要用以介绍作者生平,概括一书大旨,品评是非得失,考辩授受源流,校订文字讹谬等等。
这类书目不仅可供检寻图书之用,还可以从中探究文化学术发展概况,即所谓“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因之最为有用,最被重视。
传世著作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2)简明书目。
仅记书名,无叙录,解题。
如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张之洞〈书目答问〉等。
此类书目虽不具叙录,解题,但是对图书类局部次,区分类例,系统分明,有时可兼记亡书以明存佚。
(3)有序而无解题之目录。
次类目录介乎两者之间,其部类前后有序,书名之下却无解题。
其序文能辩明学术流派,序列九流百氏之学,反映一代学术概貌。
如班固〈汉书艺文志〉唐修〈隋书经籍志〉等。
11、版本鉴定的大致步骤有哪些?13、简要说明《中国丛书综录》的内容及用途。
《中国丛书综录》由上海图书馆于1959――1962年编纂,中华书局出版,该书集合全国各大城市四十一家图书馆所藏丛书2797种,内含各种古籍38891种,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历代丛书的全貌,其规模之大,体例之善,都超过了以往的各种丛书目录。
此书分三册。
第一册的主体是“丛书总目”,著录了各丛书的书名、编辑者、刊刻者、刊刻年代,以及每部丛书中所收书的书名(子目)、作者。
因此,知道丛书书名,要想知道其中包含有哪些著作,就查找第一册。
第二册是“子目分类目录”。
以子目为单位,按经、史、子、集四部法分类编排,每大类下再分小类、种属。
每种书都著录书名、卷数、著者,以及所属丛书的名称。
因此,要想知道某种书收于哪些丛书中,就查第二册。
第三册是为第二册服务的,它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两部分,前者用来按书名查书,后者用来按著者查书,同时还可以查出该著者共有多少著作收入到哪些丛书之中。
这三册是个有机总体,使用时可根据所掌握的文献线索来决定检索途径,使用起来非常便利。
14、著述与编纂的区别答:两者均指文献的形成方式。
著述是指既有开创性的“著”和又有继承、沿袭性的“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或发扬、发挥;多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写成,有表现作者自己思想、见解的陈述文字。
编纂是指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特点是其中的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多注明出处,编纂起到整理和保存文献的重要作用,常见的如总集、类书、丛书、档案汇编等就是编纂而成的。
15、丛书、类书的各自特点和功用,并各举三例。
答:类书是抄辑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保持文献原貌,以供查检的工具书。
类书包罗百科,分门别类,资料丰富,便于查阅各种史料。
可用于查找史料、查找词藻、校勘与考订古书、辑佚。
如《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
丛书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
丛书的特点是,保持书的完整性,即把各书整部完整的收入,其收录标准和排列顺序根据编者的宗旨各有不同,没有特别的讲究。
其功用在于,丛书是我们查找图书资料时必须熟知的文献群体,大量篇幅较小的书籍赖于丛书而保存。
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等。
16、如何处理在读书治学以及论文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出现的:(1)建立所研究论题的文献目录、(2)查阅图书(含古籍)论文、(3)阅读史料等文献;这三个环节中的疑难?(举例说明)(上述三个环节其实就是文科学生进行科学读书、写作的三个步骤或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也就是说掌握了这个技能,也就基本上获得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示:可联系丛书、档案、资料汇编、期刊、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表谱、图录各自功用举例说明;思路:(1)首先使用二次文献如书目、索引、文摘(包括动态、综述)建立自己所选论题的文献线索(目录,也就是一个收集文献的清单),如以“岳飞”研究为论题,可首先查阅宋史研究动态、书目一类的工具书,如《宋史研究》(朱瑞熙主编)、《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方建新等编)、《中国史研究入门》(山根幸夫)等,《宋史研究》第32页就有关于二十世纪岳飞研究的回顾;《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第782页至786页收录了大陆二十世纪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关于岳飞研究的论文目录;这样可以很快,而且很全面地建立一个自己所需要检阅的一次文献研究成果方面的清单;假如收集有关岳飞的古籍史料,可以查阅古籍书目,或者研究指南,如《中国史研究入门》、《中国古代史研究指南》、《宋史研究指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都可以初步地了解到相关古籍;或者根据已有研究专著所附的参考书目或者文中注释所列的主要古籍文献,发现古籍线索。
如有关岳飞研究所需参考的古籍书目,可利用《岳飞评传》、《岳飞传》后附的书目。
(2)下来是按照清单(自列的目录)查阅、借阅各类一次文献,这时要注意到各种类型的一次文献,如论文、专著、文集、丛书、资料汇编、方志、报刊等;所发表的论文,可以利用图书馆馆藏过刊和现刊,借阅,做笔记、复印;最新的办法: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进行检索,可以根据已有的清单有目的的查阅、下载。
如果是研究性专著,直接去图书馆借阅,购置、复印等方式获得;借阅有关岳飞史料的古籍;因为多数古籍以丛书形式存在,所以如果没有直接的单行本,可以通过大型古籍丛书查阅到(可以使用古籍书目,如《四库全书总目》、《中国丛书综录》),多数都可以在《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或者《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中找到。
(3)当第二步完成后,就进入了阅读、思考的阶段。
在阅读一次文献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具体知识方面的疑难,如文字、地理、职官、人物等,这时可以利用各种三次文献来解决。
《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纪年表》、《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三次文献;典章制度,《文献通考》一类的政书。
答:可利用书目、索引、文摘建立论题资料目录;清代湖北(大别山)社会经济;一次文献中(丛书,史料汇编,期刊,专著等)有方志,如《黄冈府志》,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可以列出有关黄冈地区乃至大别山地区各类方志(清单);然后根据清单,查阅一次文献,往往以丛书等形式出现;如果查今人研究成果(专著、论文),可以利用研究综述、研究动态;《二十世纪清史研究回顾(论著目录)》;或者历年《清史研究动态》查出有关著作、论文;假如查单篇论文,可用《中国学术期刊网》,不仅有研究成果线索,而且也可以下载直接阅读;从丛书、档案、资料汇编,地方志、报纸、期刊中查阅原始文献,用类书检索原始材料,利用期刊、专著;阅读研究成果,用字典、辞典、百科全书解决阅读中的文字、事件、人物等疑难,用政书了解历代典章制度,用表谱查阅纪年日月,名人生平,职官地理等,需要图象资料时可借助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