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

08救援第一章绪论(注意把概念与例子之间的对应)1.(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⑴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⑵研究深信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⑷研究各类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变化规律;⑸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治疗。

3.(概念)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像医学工作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注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解P5)身心分离观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观念。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由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

5.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心理现象意志过程人格倾向性人格(个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第一节认知过程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2.感觉的特征(注意与例子的对应):⑴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其间成反比关系;⑵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停留现象,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⑶感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现象最强,听觉和痛觉的适应现象较为少见,痛觉无适应现象;⑷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⑸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如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

3.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如看到红红的苹果、听见动人的歌曲等。

4.知觉的特性:⑴只觉得相对性⑵知觉的整体性⑶知觉的理解性⑷知觉的恒常性(恒定、正常)视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如看五星红旗从不同角度都是红色,雪是白的等都属恒常)5.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错觉:是指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7.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按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按信息加工方式或保存时间的长短分:①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具有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②短时记忆,又叫初级记忆,该注意能保持1分钟以内,记忆的广度是7±2个“创克”;③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

8.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遗忘的内容:遗忘总是先快后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遗忘规律:⑴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⑵以往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前摄抑制、倒摄抑制);⑶以往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⑷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9.注意(attention):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0.注意的分类(单选):⑴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如响雷听雷;⑵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⑶有以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反映,一方面是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的特征进行反映;另一方面,思维是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思维的分类:⑴根据思维的方式分: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⑵按思维的指向性分(单选、判断):①聚合思维,也称求同思维②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⑶据思维的独立程度分:①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即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取、概括的过程。

12.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的功能(简答,注意课本中的例子P21):⑴想象具有预见作用;⑵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⑶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⑷想象具有代替作用;⑸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

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1.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⑴需要时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⑵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简答):⑴区别:①从需要的角度情绪与需要的角度相关联,情感与社会性质相联②从发生的角度区分,情绪发生较早,人和动物都有,而情感发生较晚,仅人类独有③从反映的角度区分,情绪带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常随常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④反映的强度:情绪比较强烈,带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体验较弱,也很少具有冲动性。

⑵联系:情绪情感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稳定的情绪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映得以表达。

3.情绪的功能(简答,具体点的扩展见书)P22:⑴适应功能: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工具,它能传递信息,获得帮助;⑵激发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放大内驱力,以兴趣和好奇心促进认知;⑶对动作效率的影响:愉快情绪与工作效率成倒“U”关系。

(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为认识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过低或过高的愉快均不利于认知操作);⑷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4.情绪状态的分类:⑴心境(mood)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如人逢喜事精神爽;⑵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⑶应激(stress):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指人与的社会性需要像联系的主观体验)的分类(填空):⑴道德感(moral felling);⑵理智感(rational felling);⑶美感(aesthetic felling)6.情绪的两极性:⑴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⑵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⑶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⑷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与轻松两极。

7.情绪方面的理论(填空):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其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第三节意志过程1.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单选、判断、简答):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前提);⑵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核心);⑶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3.意志的品质(填空,注意与与之相反的方面的比较):①自觉性(反:摇动性、盲从、独断性);②果断性(反:优柔寡断);③坚韧性(反: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执拗);④自制性(反:任性、怯懦)。

第三节人格1.人格(personality):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特征(简答):⑴独特性与共同性;⑵社会性与生物性;⑶稳定性与可塑性;⑷整体性3.人格心理特征:它指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论述):⑴生物因素:自然基础或物质前提,它包括遗传基因的影响、神经系统的特征及生理状况的影响;⑵环境因素:是决定因素,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⑶实践活动;⑷自我教育。

5.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分为生理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意是由低到高):①生理的需求;②安全的需求;③归属和爱的需求;④尊重的需求;⑤自我实现的需求。

7.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其中需要和诱因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8.动机具有活动、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9.动机冲突(给例子需要知道是那种冲突):⑴双趋冲突;⑵双避冲突;⑶趋避冲突;⑷双重趋避式冲突。

10.挫折(frustration):动机收到干扰阻滞、被迫暂停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大需要不能满足的状态。

11.能力(ability):是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质和量方面):⑴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在人群中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常态分布;⑵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⑶能力的类型差异(质的差异)。

13.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常包括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14.气质(temperament)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四中液体,并根据他们将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15.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目前主要是巴普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其包含四:种基本类型(注意对应):⑴兴奋型:类似于胆汁质型——火气大,肝病多;⑵活泼型,类似于多血质型——好表现;⑶安静型,类似于粘液质型——癌症;⑷弱型:类似于抑郁型——抑郁症。

16.气质的意义(简答):⑴气质与生物因素有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塑性较差;⑵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不决定成就的高低;⑶与工作效率有关,因此“事要择人,人要择事”——用于职业指导和人才选拔;⑷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

17.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8.性格的特征(选择、填空、简答):⑴性格的态度特征;⑵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⑶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⑷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是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的差异。

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2.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3.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能恰当的评估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