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综合测试答案

中国地理综合测试答案

地理月考卷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稻客”是指近年来出现的专业帮别人收割水稻的人群,主要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北部等北方地区。

每年6月底,“稻客”带着小型收割机来到广东开始一年的丰收之旅,然后依次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地,9月再次来到广东、湖南等地秋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稻客”“迁徙”路线主要反映了我国各地水稻存在①品种差异②播种期差异③熟制差异④种植技术差异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稻客”现象表明我国A.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改变B.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C.北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D.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3.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减小,其原因最可能是水稻种植区A.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B.劳动力增多C.经济收入减少D.机械化水平提高【答案】11.D12.A13.D【解析】1.影响“稻客”“迁徙”路线的因素还有作物生长周期。

越靠近南方的地区,纬度越大,热量越充足,水稻生长越快,水稻生长周期越短。

“稻客”的“迁徙”路线基本是从南向北再向南,说明水稻的成熟期存在南北差异,这主要是受热量条件的影响。

越往南,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好,播种期越早,收获期也越早,故②正确;“稻客”9月再次来到广东、湖南等地秋收,说明该地种植的是双季稻,故作物熟制也影响“稻客”“迁徙”路线,③正确;“稻客”“迁徙”与作物品种、各地种植技术差异无关,故①④错误。

综上,D②③正确。

故选D2.“稻客”现象表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户从以前自己靠人力收割水稻,改变为雇用劳动力靠机械收割水稻。

其中固然有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因素,但主要与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

故A选项正确;“稻客”现象并不能完全体现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故B、C选项错误。

6月底,北方已经完成冬小麦的收割,北方农村地区农户利用衣闲时间当“稻客”获得经济收益,故“稻客”现象不能说明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故D选项错误。

故选A3.某地农业地域结构是在漫长的区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短时内不可能大规模改变,A错误;人工收割水稻的效率比不上机器收割,劳动力增多对“稻客”减少对影响不大,B错误;“稻客”减少与经济收入关系不大,C错误;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减小,说明南方水稻种植区对“稻客”的需求减少。

在水稻种植区大范围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可能成立的条件下,“稻客”规模减小最可能是因为南方农村地区农户在“稻客”的影响下自己购买了水稻收割机械,提髙了机械化水平,故D正确。

故选D我国某地以降雪期长、降雪量大、积雪深厚而闻名,被誉为“中国雪乡”。

由于冷暖气流常在此地相遇,每年IO月至次年5月地面均有积雪,形成著名的“雪盆”。

下图示意该地所在区域地形状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中国雪乡最可能位于图中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5.中国雪乡积雪最厚的月份是A.12月B.1月C.3月D.5月6.与同纬度的东北平原相比,该地降雪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冷空气到达时间早B.受地形影响,空气湿度较大C.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更容易形成降雪D.海拔较高,有利于水汽凝结【答案】4.A 5.C 6.B【解析】4.雪乡最可能纬度高且地势较高、位于山地的迎风地带。

从图中看,甲地位于山地的东南坡,三面环山,冬季,北面袭来的西伯利亚寒流和南来的日本海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降雪量大,最可能是中国雪乡,据此分析选A。

5.中国雪乡的降雪主要是冬季北面袭来的西伯利亚寒流和南来的日本海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形成的降雪,积雪期可以长达7个月,积雪最厚的月份应该是冬去春来、气温还不足以融化积雪的月份。

结合选项,12月、1月降雪仍在继续,积雪厚度仍在加大;5月积雪已经融化,3月最合适,选C。

6.与同纬度的东北平原相比,该地不如东北平原离冬季风源地近,但该地西、南、东三面环山,区内河流多,且受地形影响,空气湿度较大,南北气流在此交汇,容易形成降水,故降雪时间较早;该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海拔较高并不是该地水汽凝结的条件,据此分析选B。

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雨(雪)分布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大气环流C.地形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8.下列对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地中雨,乙地中雪②甲地小雪,乙地小雨③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④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南风,甲地风力较强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7.C 8.A【解析】7.该区域为长江流域,110°即为110°E,结合区域定位,该区域110°E附近为巫山,巫山以西为四川盆地,盆地四周受山脉的阻挡,冬季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因此甲处降雪分界线向北弯曲;乙地为巫山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降雪分界线在该地向南弯曲,故而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正确;纬度差异不会导致雨雪分界线发生明显弯曲;甲乙两地均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均为陆地,热力性质相当,ABD错误。

8.图中亚欧大陆为高压控制,表示北半球的冬季,雨雪分界线以北为降雪,以南为降雨。

看图中信息,甲地位于雨雪分界线以南,据图分析应降中雨;乙地位于雨雪分界线以北,据图分析应降中雪,①正确,②错;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且向右偏转(该地为北半球),故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图中乙处等压线较甲处密集,气压梯度更大,风力更大,③正确,④错,故选A。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山地背风坡易出现焚风效应,形成局部高温;山地冷空气迎风坡易出现冷空气堆积,形成低温中心。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的粒度分带。

黄土高原主要由细颗粒物(黄色粉尘)组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给黄土高原带来黄色粉尘的风主要有①盛行西风②东北信风③冬季风④夏季风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10.甲地黄土堆积较少,原因最可能是A.风力增强B.山脉阻挡C.降水偏多D.农耕发达11.黄士高原地区为A.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B.水田与旱地过渡地带C.润湿地区与半湿润地区过渡地带D.农耕区与畜牧区过渡地带【答案】9.B 10.B 11.D【解析】9.结合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的粒度分布,从纬度看,黄土高原位于西风带内,给黄土高原带来黄色粉尘的风主要有盛行西风,①对。

不受东北信风影响,②错。

冬季风是西北风,从西北干旱区吹来粉尘,③对。

夏季风是东南风,来自海洋,带来粉尘少,④错。

B对,A、C、D错。

10.根据图中河流形态,甲地位于太行山东侧,黄土堆积较少,原因最可能是山脉阻挡,B对。

甲地位于西北风的背风侧,风力减弱,A错。

降水偏多、农耕发达可能土壤侵蚀较强,不是黄土堆积少的原因,C、D错。

11.黄士高原地区为我国农耕区与畜牧区过渡地带,D对。

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水田与旱地过渡地带、润湿地区与半湿润地区过渡地带是秦岭-淮河一线,A、B、C错。

读中国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12.下列关于该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丙山脉是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大致分界线,相当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B.甲所在的河段,解放以后曾经出现过断流现象C.乙地农业生产的优势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较丰富D.丁地铁路线是兰新线上的一段13.若在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建设大型水电站,则最宜建在( )A.①地B.②地C.③D.④地14.下列有关a、b、c三地降水量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a>b>c B.b>a>c C.c>a>b D.c>b>a【答案】12.C 13.B 14.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涉及知识点多,难度较大。

12.根据经纬度及山脉的走向可以判断该地区为我国的河西走廊及贺兰山地区,丙为贺兰山,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甲为黄河上游地区,黄河断流现象主要出现在下游地区;乙地区为河西走廊,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又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所以农业发达;丁地铁路线为包兰线上的一段。

故C正确,A、B、D错误。

13.②地靠近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交界线附近,河流落差大,且支流汇入多,水量大,因此最适宜建设大型水电站,故B正确。

14.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根据a、b与等降水量的位置关系可知b>a,c位于祁连山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此. c>b,故D正确。

“北方那消失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面积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

”“展现在眼前的这几百里绿色平原,当然是全省的‘白菜心’了”,“南边云雾缭绕的蔚蓝色山峦,是亚细亚两个庞大水系的分水岭。

”这是《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某内陆省三种截然不同的地貌。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该内陆省(简称)为A.陇B.晋C.冀D.秦16.有关“亚细亚两个庞大水系”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都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B.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都很大C.都有结冰期,北方的长,南方的短D.下游都曾出现过断流现象【答案】15.D 16.A【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地理。

(1)题中所指为陕西省,简称秦。

(2)“亚细亚两个两个庞大水系”实际指长江水系、黄河水系。

据此选择即可。

15.根据文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题中所指为陕西省,简称秦或陕。

16.“亚细亚两个两个庞大水系”实际指长江水系、黄河水系。

二者都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黄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很大,长江流域相对较小;长江没有结冰期,长江下游不曾出现过断流现象。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B.连续的霜冻天气C.持续的伏旱天气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18.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答案】17.C 18.D【解析】17.白色透明塑料薄膜和玻璃的透光率较高,内部热量不易散失,保温效果好,而黑色尼龙网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太阳辐射的透过率较小,网状结构,利于通风散热。

由此可知,安装黑色尼龙网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推测此时上海的天气可能为连续晴热的伏旱天气,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8.黑色尼龙网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太阳辐射的透过率较小,网状结构,利于通风散热。

所以主要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降低棚内温度,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