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及事故预防、自救、紧急处置方案

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及事故预防、自救、紧急处置方案

附件1:
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及事故
预防、自救、紧急处置方案
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

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于世界首位。

近年来,在我国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及伤亡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相当于一个县城的人口数,每年的受伤人数更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人口数,更为可怕的是,全国平均每6分钟就有1人死于车祸,每1分钟就有1人在车祸中受伤。

近期,通过对国内及省会比较典型的交通事故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可归纳为驾驶员因素、车辆的因素、道路及其它因素等。

在这些因素中,因驾驶员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89.8%,造成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占到了总数的87.4%和90.6%。

一、驾驶员的因素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由于注意力分散、疲劳过度、休息不充分、睡眠不足、酒后驾车、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潜在的心理、生理性原因,
造成反应迟缓,极易酿成交通事故。

引发交通事故及造成财产损失的驾驶员主要违规行为包括: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不按规定让行这5个因素。

其中,疏忽大意、措施不当与驾驶员的驾驶技能、观察外界事物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有关;而超速行驶、违法超车、不按规定让行则主要是驾驶员主观上不遵守交通法规或过失造成的;驾驶员驾驶技术生疏,情绪不稳定,也会引发交通事故。

同时,驾龄在2-3、4-5年的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次数多,死亡人数多,而驾龄为1年的驾驶员人数在驾驶员总数中虽不占优势,但造成损失的比例却是最大的。

1、驾驶员缺乏法制意识,淡薄安全意识
开车时开霸王车、赌气车、逆行、抢道,不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高死亡率。

2、酒后驾车
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通过对多起因酒驾造成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我们认为,40%的酒后驾车者过高地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

这类驾车者认为自己酒量大、开车技术过硬,总想酒后驾车来炫耀自己的技术,结果造成险象环生;27%的酒后驾车者的安全意识不强。

这类人并没有意识到酒后
驾车能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他们觉得喝酒少了不够朋友情谊,酒过三巡后再送朋友或者自己开车回家,这样往往会造成追悔莫及的交通事故;19%的酒后驾驶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以前饮酒驾车从来没有出过事,也没有被抓过,而且也经常看其他人酒后驾车,于是便侥幸酒后驾车,造成惨剧。

3、疲劳驾驶
长期用脑紧张、驾车动作单一、开夜车、睡眠不足、心情不好、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受气候、交通状况等因素影响都极易导致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容易导致:
(1)疲劳发展,注意力涣散,注意范围缩小,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常丢失重要的交通信息,反常地注意次要交通信息;
(2)记忆力变坏,思维能力明显降低,有时忘记操作规程,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走错路线;
(3)长时间驾驶,驾驶员肌肉的收缩调节机能也要降低,动作准确性下降,有时发生反常反应;
(4)反应时间显著增长,判断和驾驶错误增多,疲劳以后判断和驾驶错误远比平时增多;
(5)情况严重时会导致驾驶员在行车中瞌睡。

这时,驾驶员由于来自车内外的一切信息完全中断,无法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然诱发重大的交通事故。

二、车辆因素
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主要因素是转向、制动、行驶和电气四个部分。

机动车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处于各种各样的环境,承受着各种应力,如外部的环境应力、内部功能应力和运动应力,以及汽车、总成、部件等由于结构和使用条件,如道路气候、使用强度、行驶工况等的不同,汽车技术状况参数将以不同规律和不同强度发生变化,或性能参数劣化,导致机动车的性能不佳、机件失灵或零部件损坏,最终成为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因素。

三、道路因素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构成不合理,交通流中车型复杂,人车混行、机非混行问题严重;部分地方公共交通不发达,服务水平低,安全性差。

许多城市道路结构不合理,直线路段过长,道路景观过于单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致使反应迟缓而肇事。

汽车的转弯半径过小,易发生侧滑。

驾驶员的行车视距过小,视野盲区过大;线形的骤变、“断背”曲线等线形的不良组合,易使驾驶员产生错觉,操作不当,酿成事故。

四、车祸预防、自救及紧急处置方法
1、在预防发生车祸方面,有几点是应该特别加以重视的:
(1)乘客在乘车时不要打瞌睡。

因为打瞌睡就会放松警惕,车祸发生时根本无法预防。

(2)在乘车时注意力要集中,注意行车的速度以及道路情况。

同时,要尽可能地抓住扶手或可扶的地方。

一旦发生车祸,将会有所准备。

(3)在乘车时的坐姿至关重要。

如果车相撞时,汽车在受到猛烈冲击时,随着惯性运动,人会向前倾倒,接着又会反弹地向后恢复原位,脖子也会跟着向后碰去,因此,颈椎极易受到撞击,产生严重的损伤。

如果你这时侧着身子深深地坐在椅子内,就能有效地保护颈椎。

2、车祸即将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1)紧紧握住面前的扶手、椅背,同时两腿微弯,用力向前蹬,这样,即使身体有被碰撞的可能,只能双手用力向前推,撞击力就消耗在手腕和腿弯之间,能缓解身体前冲的速度,这样可以减轻受伤害的程度。

(2)如车祸发生得十分突然,来不及做缓冲动作时,就应迅速抱住头部并缩身成球形,以此可减少头部、胸部受到撞击。

(3)如果汽车行驶时坠落水中,由于坠落的情况不同,所受的冲击也大不相同。

但是,受到强烈的冲击是普遍的情况。

坠落时,应该用手护住头部和胸部,尽可能将身体倒在座席上,并紧闭嘴唇,咬紧牙齿,冲击一过,要迅速冷静的作出判断,弄清汽车下沉后的状况。

一般汽车着水大多为正方向,如果还能从车窗逃出,应该尽快打开车窗逃出去;如不可能,就应该关闭车窗,控制水的侵入,打开全部车灯,待车内稳定后,再决定从哪个门、窗逃出。

解开安全带,脱掉外衣,当水位到下颚时,作一次深呼吸,然后打开门、窗逃出。

此时,由于外部水的压力,车门可能难以打开。

不过,水灌满车体必然需要一定时间。

即使将要灌满时,在车内一定还有一些空气,因此,应该面临危险而从容不迫。

特别在大客车上,如坠入水中,更不能惊慌失
措、争先恐后,应有次序地撤出。

3、车祸已造成严重后果的抢救措施
(1)车祸发生后,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只要意识还清醒就要先关闭发动机,撞车后车辆起火燃烧时要迅速撤离,以防油箱爆炸伤人;
如果只有一人驾驶车辆,汽车翻倒后无力从车中爬出时,可鸣笛或闪动大灯向路过车辆发出求救信号;大多数车祸发生时车辆均处于高速行驶之中,所以车祸对人体的伤害多为撞击伤,以及车辆翻倒时发生的挤压伤。

高速的冲撞、挤压常可导致头部损伤、胸部损伤、四肢骨折甚至脊柱骨折。

(2)优先抢救危重伤员。

对心跳停止、呼吸衰弱的伤员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及人工呼吸。

并且用手帕、手指清除伤员鼻中的泥沙、异物、分泌物、呕吐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撞伤、骨折等伤员,也要进行包扎、固定的抢救。

(3)由于紧急刹车,猛烈撞击和震动,可引起颅脑损伤、颈椎损伤等,因此,在搬动伤员时,要注意预防颈椎错位、脊髓损伤。

重伤员从车内搬出前,应在原处放置颈托或颈部固定,以防颈部活动,引起颈椎错位,损伤脊髓,从而发生高位截瘫。

颈托可用泡沫塑料、硬纸板、厚的帆布等代替。

(4)经过现场临时处理后,伤员应尽快转运到医院治疗。

在运送伤员时,应尽量让伤员保持平卧姿势。

伤员的头部应朝向车尾,脚向车头,以免车辆行进时受加速度影响而减少脑血流灌注。

转运中应严格注意伤员的呼吸、脉搏、意识变化,并注意保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