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Q概况
一、基本情况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以下简称马国)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岛屿国家,是世界第四大的岛国,南北长1590公里,东西宽600公里,面积58.7万平方公里,有海岸线5000 多公里,其中有1400公里的珊瑚礁,超过3万公顷红树林群落,155,000公顷湖泊和泻湖,具有良好的渔业资源。
马国4~10月为雨季,11~3月为旱季。
地区间的气候差异较大,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4度。
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18度。
西部虽亦属热带高原气候,但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约26度。
首都塔那那利佛位于海拔1400米的高原之上,年均气温23℃,属热带凉爽地区。
马国海域地形一般以沙质和砾质为主,近海略带泥质,潜礁地质较少;海区海水平均水温22度,温差变化小;可作业海区水深为20-50 米,大陆架以外为深水区;该海域常年以西风为主,风力一般为3-6级,雨季偶有飓风,可对渔业和养殖业造成破坏。
马任加市(Majunga),现称马哈赞加(Mahajanga)是马国的重要港口,位于马国最长的河流--贝齐布卡河河口。
贝齐布卡河(Bestiboka River),全长525公里,源出塔那那利佛以北高地。
马任加的气候和降雨情况见表1。
二、对虾养殖开发现状
马国是非洲最大的对虾养殖国家,对虾养殖在马国占有重要位置。
由于养殖对虾出口是重要的外汇来源和提供就业,对虾养殖被认为是该国的关键产业之一。
过去10多年,沿海对虾养殖得到快速发展。
马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是基于三个条件:具有广阔的区域适合对虾养殖、气候条件适合对虾养殖的发展、在发展早期接受了重要的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技术支持。
马国对虾养殖是从上世纪90年代FAO在Nosy-Bé资助的项目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虾养殖须按照马国的水产养殖发展总规划,在政府的政策法规指引下开展。
上世纪80年代,经FAO评估和最初养殖实践的证明,沿着马国西北和西中部有三个大区域是适合养虾的区域,这些区域是以暂时的洪水(三角州和河口)且在高潮时被海水覆盖为特征。
三个大区域进一步划分为下面5个不同的地区:北部从Ambanja到Anstiranana 地区;Mahajamba 三角洲地区;从Mahajamba到Antalihy(包括三个部分Betsiboka 三角洲,Namakia 区域,南部从Soalala到Antalihy湾);从Manambolo 到Besalampy地区;从Morondava 到Belo sur-Tsiribihina地区。
目前养殖场主要在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木伦达瓦(Morondava)、马任加(Mahajanga)、苏阿拉拉(Soalala)和安齐拉纳纳(Anstiranana)等沿海一带,为避免破坏红树林,养殖池塘一般建在红树林带的后背的荒湿地上(当地称作“稀拉稀拉”),池塘建造简单易行,但地势高于红树林,所以必需大功力的抽水泵达到进水的目的,这也是马国5家大的对虾养殖公司的共同特点。
大多数养殖公司采用的是半精养的养殖模式,池塘一般分为苗种中间培育(标粗)池和养成池。
养成池塘养殖规模一般在5-10公顷。
由于交通不便利等因素,虾苗基本为公司自培自用,较少对外购买。
根据温度和其他因素,养殖时间一般在120-160天。
一般放养密度是8-9尾/m2,最终成活率为80%。
在“冷”的季节(温度在23-25℃),虾的生长率变动范围在0.5-1克/周,而在“温暖”的季节(温度在27-31℃),虾的生长率变动范围在1.5-2克/周。
养殖品种主要是马国海域生长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印度对虾(Fenneropenaeus indicus),以斑节对虾为主。
对虾养殖饲料基本为进口,一般从台湾、留尼旺(法属)和毛里求斯进口,只有马国UNIMA 集团的LA REUNION公司开展了对虾饲料的生产,鱼粉来源是金枪鱼的加工废弃物,据SMQ公司养殖技术总监Reyes G. Danilo先生讲,由于饲料厂与老总统有牵连,现已停止生产。
对虾饲料靠进口是马国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目前马国有5家大型公司从事工业化养虾,分别是Aqualma公司、Aquamas公司、Aquamen公司、LGA 公司和SMQ公司,5家对虾养殖公司地理位置、池塘概貌和抽水泵站见图1和图2。
这5家大型公司都是综合性生产系统,一般包括养殖池、孵化场、加工和包装场、存贮设施以及公司人员居住设施等。
LGA 公司
SMQ公司
Aquamas公司
Aqualma公司
Aquamen公司
图1 5家对虾养殖公司地理位置
Aqualma 对虾养殖场Aqualma 抽水泵站
Aquamen对虾养殖场Aquamen抽水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