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多数交感N节后f,递质为NE。 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NE或E特异结合的受
体 多数交感N节后f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
41
肾上腺素能受体
型 主要分布
主要效应
拮抗剂
1 血管,瞳孔括约肌 兴奋→收缩,扩瞳明 酚 哌唑嗪
妥
2 胃肠平滑肌
抑制→舒张
拉 育亨宾
1
心肌
2 内脏平滑肌 部分血管
兴奋→正性作用 安 心 心得宁
.
67
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一)感觉传入通路 三级神经元:
第一级神经元:从身体的 各种感受器到脊髓或脑干, 其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或脑 神经节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的功能
.
1
丘脑 下丘脑
脑
中脑
脑干 脑桥
中枢N
延髓 小脑
脊髓
周围N
神经节
功能
传入Nf
躯体感觉 内脏感觉
神经纤维
传出Nf
自主N 躯体N
.
2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
3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为NS的结构和功 能的基本单位。
调制作用:
作用于δ- receptor:促进末梢释放NE,加强血管
收缩。
作用于κ- receptor:抑制末梢释放NE,抑制血管
收缩。
.
30
递质和调质的分类
分类 家族成员
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氨基酸 类 肽类
嘌呤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 胺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
神经元发生总和。
.
53
3.中间神经元链锁状(Chain)联系:
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 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
.
54
4.中间神经元环状(Loop)联系:
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
.
55
(四)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
39
胆碱能受体
型 主要分布
主要效应 拮抗剂
胆碱能节后纤维 心肌,血管:抑制
M 支配的效应细胞 其他:兴奋
阿托品
自主神经节 小量:兴奋 N1
突触后膜和CNS 大量:抑制
N2 骨骼肌终板膜
兴奋
.
筒箭毒碱 六烃季铵
筒箭毒碱 十烃季铵
40
2.去甲肾上腺素(NA或NE)及其受体 肾上腺素能f:以NE作为递质的Nf。
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 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通过后天学
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
47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单突触反射:在中枢只通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
.
48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分布:中枢神经元; *种类: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
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 *谷氨酸的受体分型
①促代谢型受体:11种 ②促离子型受体:海人藻酸受体5种,AMPA-R4种 , NMDA-R6种。
.
46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的分类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生
↓
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表现出抑. 制
62
2、突触前抑制
1)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
2)特点: 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不产生IPSP; 潜伏期长; 持续时间长(100-200 ms)。
3)意义:控制感觉传入活动。
.
63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 抑制性中间N元 轴-轴式突触
抑制机制 释放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释放↓
(二)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多突触反射:在中枢经过多次突触传递的反射
.
49
多突触反射
.
50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
51
辐散 (Divergence):
辐散的意义: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 或抑制,从而扩大反应的空间范围。
.
52
聚合(Convergence):
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
.
65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
66
感觉分类(Classification of Sense):
特殊感觉:嗅、视、听、味、前庭等 普通感觉:
浅:痛、温、触等 深:本体感觉(震动觉、位置觉) 复杂:皮肤定位、两点间辨别、 图形觉、实体辨别等
抑制→舒张
得 丁氧胺
3 脂肪组织
促进分解
.
42
3、 多巴胺及其受体
主要存在于中枢:黑质-纹状体、中脑边 缘系统、结节-漏斗部。
已克隆出5种DA-R, 功能:参与躯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内 分泌以及心血管活动
.
43
4、5-HT及其受体
(1)存在于中枢; (2)种类:共有7种受体,另外每种受体又有不 同的亚型; (3)作用机制
胞体
N元
树突
突起
轴突
.
4
神经元基本功能
接受刺激、传递信息
①感受刺激 ②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③可将神经信息传给效应器
.
5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功能:传导兴奋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0.4~120m/s 影响因素: ①直径:正比; (有髓f)6×直径(m);
②有无髓鞘: 有髓Nf快(跳跃式传导);
抑制部位 突触后膜
突触前N元
后膜变化
IPSP
EPSP幅度↓
特点
超极化抑制
去极化抑制
.
64
(七)中枢易化
1、突触后易化
产生: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使膜电位靠近阈电位 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次受到刺激较易达到阈电位而 爆发动作电位。
2、突触前易化
产生:当到达末梢的AP时程延长 ,Ca2+通道开放 的时间加长时,运动神经元上的EPSP变化,产生突 触前易化。
Ca2+
.
17
4、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去极 化改变,这种电位变化 称为 EPSP。
*实验证据:
*形成EPSP的机制:兴奋 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 体 增大后膜对Na+和K+ 的通透性,特别是Na+的通
透性 局部膜的去极化。
.
18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32
递质的代谢
⑴合成:多在胞浆中合成; ⑵贮存:被摄取入突触小泡内
贮存; ⑶释放:以出胞(胞裂外排)方
式释放; ⑷被消除而失活;
①ACh:被突触间隙中的胆碱酯酶 水解;
②单胺类(含NA):主要被末梢重摄取; ③肽类递质:被酶促降解。
.
33
受体(Receptor)
1、概念: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 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 物分子,其本质属于蛋白质。
25
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Ca2+浓度、突触前 受体
(2)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 递质的消除:重吸收、酶解代谢
(3)影响受体的因素:受体亲和力、数量 药物、毒素、化学物质
.
26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递质的发现: (Loewi, 1921) 蛙心灌流:
刺激器 迷走素(ACh)
.
36
自
主
神
经
系
统
的
传
导
.
37
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导
.
38
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ACh)及其受体
⑴胆碱能纤维:
定义:周围NS中,释放ACh为递质的Nf。
分布:①自主N节前f(包括交感和副交感)
②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f;
③少数交感N节后f(支配汗腺和骨
骼肌部分血管的舒血管f);
④支配骨骼肌的Nf.
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阿片肽、脑 -肠肽、血管紧张素II、心房钠尿肽等 腺苷、ATP
气体 一氧化氮、一氧化碳
脂类 花生四稀酸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类)
.
31
递质的共存: ➢戴尔原则
✓ 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多种递质, 有时还可共存于一个囊泡内,其末梢可同 时释放这两种递质—递质共存。 ✓ 意义:协调生理过程。
意义:终止活动, 或使同一中枢 神经元活动同步
.
60
回返性抑制
.
61
(六)中枢抑制
2、突触前抑制
中间神经元兴奋抵达其轴突末梢
↓
中间神经元释放出某种递质
↓
激活突触前
神经元,使其发生去极化
↓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抵达其轴突末梢时,
所产生的Ap↓
↓
进入突触前膜Ca2+数量↓,突触前膜
释放的兴奋性递质↓
↓
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幅度↓或消失
*分类: 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
58
(五)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一个传入神经元兴奋一 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 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 神经元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