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在独行》有感——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的安宁。
不知为何,读着贾平凹,我总感觉这样人似曾相识。
要说用‚特立独行‛来描述贾平凹的话,或许有些过了,他的语言绝对不是让你听来振聋发聩,动辄要跟着起来闹革命的那种。
或许还有些絮叨,他会和你谈感情,但是绝对没有‚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会给你侃人生,但也绝对不是鸡汤、正能量,让你感慨不已。
平淡的如白开水,有时你读着,突然都不知道他说到哪了,天马行空,你得回头再把那句话重读一遍。
这样的人,其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说:你无论读到哪个年级,班上总有这么一个人,啥也不喜欢干,课外活动完全见不到他的影子,就爱呆在教室的一角,默不作声。
要不是偶尔这个人成绩排名正好在你前面,你都不知道班上还有这么个玩意儿。
倘使有一天你和他搭上一句话,噢,我的天啊!你会觉得你得到‚上天‛的眷顾,然后在你的小伙伴面前胡吹上一番,享受这个学期小伙伴对你的恭维。
最近正用些闲暇的时间读《自在独行》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很文艺‛的学妹和我分享了两句话:‚胸中有丘壑,自由即在高处‛,当然我更喜欢后面的一句,也就是本文的题目: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
我怀着好奇搜索了一下,是熊培云在自己思想国网站上问的一个问题: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回答者五花八门,但是千篇一律的回答:集中营是‚用来关押革命党人的‛、‚用来上政治课的‛、‚关押被视为死人的人的地方‛、‚集中关押人的思想,扼杀每个人的幻想……‛、‚集中营不过是把人生按了一个快进键而已‛、‚用思想体系杀人‛、‚孕育仇恨与敌意‛、‚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等等。
无可厚非,这样的答案无论再新鲜,都没有离开一个角度,那就是站在‚施虐者‛的角度,而忽视了‚被囚者‛,可能被囚者的回答是简单的: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
是的,我们总是站在群体(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的一方,去看待一些身边一切,将这些如贾平凹这般的独行者定义为:行为‚怪异‛,‚不合群‛,甚至是所谓的‚奇葩与怪胎‛,以为他们完全不能够走进他们那高贵的‚正常人世界‛。
进一步的来说,面对只有群体的语言和视角才被承认时,局限于对‚独行者‛批判,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而忽略了独行者的声音,以为独行者的生活是病态的、异样的、不合时宜的。
如果真是如此,至少这样是难以真实和积极反映这个世界,或说是不全面的。
《自在独行》贾平凹以他一个独行者的视角,再次让我们审慎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正如他所说的:
‚住楼就住顶层吧,居高却能望远,看戏就坐后排吧,坐后排看不清戏却看得清看戏的人。
‛
但是他还说:
‚我还是交朋友的,朋友多多益善,孤独的灵魂在空荡的天空摇曳,但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但同样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
‛
无疑,他的说法是没错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社会人,没有谁可以完全脱离谁做到真正的‚隐居‛,群体会让你感到安全和舒适。
倒不如《乌合之众》所说的: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但后半句我想是没有人会有反对意见,如果你反对,很好,你成了一个‚独行者‛。
你需要被承认,你甚至需要这些群体成为你的支持者,撇开这一切,你还是需要为活着的‚物质‛。
‚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我还是喜欢他的另外一层含义。
那就是群体或圈子是用来逃跑的,我相信学妹也是这样的一层意思,这也是为什么贾平凹素来喜欢安静,最怕人敲他的门。
与其做自己不擅长的与人聊天、兜售字画,他更愿意徜徉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诉说自己。
假使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或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就拼命去做吧,而注定身边没有一起的同行的人,那么试着享受一场‚心灵的旅行‛。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
余华说: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
‚跑出了集中营了可就是一片茫茫的独行路了‛
‚跑出来后又会进入另一个集中营的,哈哈ps:画风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