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定11资环1班罗维1112060015一、区域发展战略综述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其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区域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即经济总体发展和各部门、行业的发展战略。
也有空间开发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战略种类之一,是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区域为自身发展所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0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关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主要有:(1)增长战略(Growth Strategies)(2)非传统战略(Non-traditional Strategies)(3)非工业化战略(Non-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ies)(4)再工业化战略(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ies )(5)内外向结合型区域发展战略(Internal and external binding-typedevelopment strategies)二、德阳市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2.1 基于PEST 分析法对德阳市区域发展宏观环境的分析PEST 是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通过对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四方面宏观环境进行直观有效的详细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从而使企业在制定战略过程中,从宏观上保证其战略可行性。
PEST 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要素英文单词的缩写,如图一PEST 分析要素图所示:图一:pest分析要素图本文应用PEST 分析法对德阳市区域发展环境中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技术支持环境进行分析。
如图二所示,用pest 分析来对其宏观环境进行战略分析。
图二:外围环境因素分析示意图2.1.1政治法律环境德阳市作为成德绵经济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成德绵经济区构想提出开始,便受到国家和省级部门的重视,连同成都和绵阳一起,享受着宏观政策上的眷顾,其发展得到政策的支持。
2011年3月,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发布,“成渝经济区”正式定名。
著名经济学家林凌牵头的课题组,向省上递交《成都经济区区域规划研究》的送审稿,勾画出成都经济区的大框架:一“核”、一“圈”、四“带”。
“核”,成都。
“带”,成德绵、成眉乐、成资内、成遂南四条经济带。
4月,川渝两地党政“首脑”坐在一起,“新的国家增长极”首度出现于双方政府级合作文本。
5月,“成都经济区”出现在省委书记杜青林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所作报告中,排名居四川四大经济区之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锁定超越某些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千帆竞张,谁能首发?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历史地落在“核”中“核”成德绵肩上。
故德阳的发展会一直受益于相关政策。
2.1.2经济环境受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势头整体有所放缓,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2010 年,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复苏。
2011 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随着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结束,伴随而来的欧债危机、美国信用评级下降以及中东、北非的局势动荡和南海问题的进一步扩散等都给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2 年,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欧洲的债务危机升级,以及欧元的深层次的问题爆发,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实体经济加速放缓,虚拟经济结构扭曲,通胀压力加大,通过实施积极的紧缩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实现了投资、消费、出口的稳定增长,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总体向好。
2013年成都、绵阳、德阳(不含科学城)三市2013年GDP总量分别达到9108亿、1455亿和1395亿元,该区域GDP总额超过11958亿元,占去年四川省26260亿元GDP的约46%。
德阳市是成渝经济区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和成都经济区重要增长极,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5.9亿元,增长10%,居四川第三位。
2005年,以成德绵为龙头的成都经济区,占全省面积的11.8%,人口占全省34.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3%,人均GDP比全省平均值高53%,财政收入占5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55%,居民储蓄存款占59%,社会固定投资占57%。
而成德绵在其中,比重最大。
2.1.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口因素和文化因素。
人口:人口因素是指区域经济体中的人口总量,它决定了该区域内劳动力的潜在供给力,是区域发展各种要素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根据临桂年鉴数据统计,2011年,德阳市户籍总人口391.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00.3万人,女性人口191.3万人,农业人口281万人,非农业人口110.5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
文化:文化因素是指社会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思潮、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它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也能影响一个地区未来的文化建设方向。
德阳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境内拥有"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有保存完好、建筑精美、全国第三大,西南地区最大的德阳孔庙;雄伟壮观的李冰陵,古代24孝之一“一门三孝”故事的发源地,以及白马关庞统祠墓、张飞点将台、换马沟、落凤坡、庞统血坟、金牛蜀道、诸葛双忠祠、张任墓等为三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德阳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公众科普等事业。
2013年,德阳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量182.7万册(件)。
德阳拥有文化馆7个,文化站119个,博物馆9个,展览馆36个。
2013年,德阳共建全民健身路径414条,全民健身工程366个,全民健身活动场所584个。
2.1.4技术环境德阳市作为我国三大重装基地之一,在二重、东电、东汽等龙头企业带动下,聚集了一大批省内外配套企业,基地的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加强,共同打造发电成套装备、重型机械、石油钻采设备等产品为重点的世界级重大技术装备产业研发、制造和供应基地。
基于此德阳市有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园区支撑的优势。
2.1.5 pest分析结论经过对德阳市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技术支持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其发展有着厚劲的政治法律背景,无论国家还是省级以及德阳市相关文件都为促进德阳市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法律、法规、规范、政策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继续促进城镇化发展、西部大开发为德阳市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国内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独具特色,人口充足;信息技术、科学技术和各种产业园区的聚集使得其宏观技术支撑环境相对较好。
综上分析,政治及经济的宏观环境非常理想,德阳市可以在加强社会文化和集聚人口的发展模式下,实施区域增长类战略。
三、基于SWOT 分析对德阳市的区域发展微观条件的分析SWOT 一词是S优势(strengths) 、W 劣势(weakness )、O 机遇(opportunities)、T威胁(threats)四个要素的英文单词缩写。
SWOT 分析法实际上就是根据这四个要素对所处的环境和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便于充分认识、掌握、利用和发挥有利条件和机遇,。
相对与PEST 分析法,SWOT 分析法与其有着很多范畴交叉,其内容都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等各方面,但SWOT 分析法其更倾向于微观条件比较分析,以达到充分认识、精确掌握利用和发挥有利条件,控制或化解不利因素和威胁,形成独特的综合力,获取竞争优势。
图三:swot 分析示意图3.1 德阳市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都有自身特定的优势和不足。
在目前新的发展时期,德阳市有它独特的资源和独具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当然也有很多薄弱环节。
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首先,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东北部,地处东经103°45′-105°15′北纬30°31′-31°42′之间。
南靠成都,北接绵阳,东壤遂宁,西邻阿坝。
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地级市,四川省重点建设的九大城市之一,是成都旅游门户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德阳市位于成德绵经济带中心位置,位于成德绵半小时经济圈,对外联系方便。
(2)交通便利德阳距离成都41km,宝成铁路、达成铁路、G5(京昆高速)、G42(沪蓉高速)、G93(成渝环线高速)、成德南高速、遂德阿高速、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都第三绕城高速、成绵高速复线、G108贯穿境内,南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0min车程),北有绵阳南郊机场。
另有在建成绵乐客专和成兰铁路。
这些交通大动脉改善了德阳市的交通环境,新近规划的德遂高速建成以后将打通通向东西向的“血脉”。
德阳是中国第一个实现GBM网化工程达标的地级示范市。
(3)自然资源优势德阳是四川省天然气和磷矿石生产基地。
境内已发现35种矿产,已开发利用的有13种,主要矿产为磷矿石、天然气、石灰岩、煤炭、矿泉水。
其中:磷矿探明储量约占全省的25%;全省53个探明矿区,平均品位大于25%的有15个矿区全部在德阳境内,磷矿石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
天然气储量丰富,约占全省储量的17%,已成为成都经济圈的工业民用天然气供应基地。
德阳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88mm,降雨总量为64.78亿立方米。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约35.12亿立方米;全市浅层地下水储存量约为35.40亿立方米,天然补给量14.46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13.05亿立方米。
(4)产业基础优势德阳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拥有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宏华石油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
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集群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20%的大型船用铸锻件都是由德阳制造装备,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居全国第一;食品工业享誉中外,拥有中国名酒剑南春、长城雪茄、冰川时代矿泉水等一批优质品牌,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雪茄烟生产基地;化学工业以磷化工、氯碱化工、钛化工、天然气化工为主,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和化肥生产基地;德阳着力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潮汐发电、生物能、燃料电池等为重点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被联合国列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新材料、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