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高考阅读课素材之时事热评十二

2017高考阅读课素材之时事热评十二

高三阅读课阅读素材之时事热评(十二)净化银屏是弘扬正气的必要之举2016-08-31 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堂吉伟德针对一些节目存在的“正能量不足、价值观不正、审美情趣不高”等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防止广播电视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追捧明星、大款、网络红人,坚决防止炒作个人隐私、情感纠纷、家庭矛盾,坚决防止宣扬一夜成名、炫富享乐、自私自利、钩心斗角。

(8月30日《北京青年报》)这注定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而电视媒体在其间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

从各种形式的婚姻速配,到各色虚假的情感节目:新婚之家婆媳关系的剑拔弩张,兄弟阋墙赤裸裸的明争暗斗,及至明星出轨偷情那点隐私。

王宝强离婚事件,是最近引曝眼球的热点话题,甚至超越里约奥运会。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如此重大的事件,各大型门户网站鲜见其影,纪念日被遗望亦让人有“背叛之忧”。

国外的很多媒体,看不懂为何一个明星的离婚事件,会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超过五十亿的点击量,意味着每个人有超过三次的点击率。

如果把网络围观看作一种民意,或者是公众的既有偏好,那么以“三俗”为内容的公众兴趣,又成为广播电视节目最大的迎合。

不过,是供给改变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供给,广播电视作为精神塑造和价值引导的重要工具,作为宣传机构的关键喉舌,其扮演着弘扬正气的关键角色,因而,对具有“三俗化”倾向的节目进行管控,使之由俗变雅,而不沦为三俗化的帮凶,采取限制和禁止的做法就十分必要。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央视主持人张泽群主动提出“要向电视收视率开炮”。

他说,如今中国的电视节目被收视率绑架,电视节目娱乐化、庸俗化严重,长此以往,中华文明将被蚕食,值得警惕和深思。

电视节目娱乐化、庸俗化现象导致文化蚕食,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和故弄玄虚,其形成的负面影响已然形成。

当公众对正能量的东西不再关心,而把“三俗化”的内容作为兴趣聚焦,公共媒体的责任与角色异化,就需要来一场彻底的纠偏。

在网络管理还不规范,“三俗现象”泛滥成灾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若再是跟风而进,那么就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广电总局“最近很忙”的频繁举动,很多人似乎并不领情,认为是对广播电视市场化和“三贴近”原则的干涉。

事实上,这种理解并不正确,制作和播放的自由与对观众胃口的迎合,并不是走无底线炒作“三俗”的理由。

广播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恰在于要有特色、有创意和有品质。

粗制滥造的“比坏”或者无底线的“炒作”,固然可以短期取得不错的收视率,然而结果却是节目的低俗化、同质化和无趣化。

不能为价值塑造与精神培育发挥作用而恰是相反,那么广播电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配不上“国家公器”的身份属性。

在《娱乐至死》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而媒体的“三俗化”迎合又加剧了这种趋势,只有真正感受到这种危机的存在,并用更广的视野去审视,那么才不会对广电总局的禁令心存芥蒂。

(堂吉伟德)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作者:宋沅君这个星期以来,心绪不宁,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积攒了四年的狂热逐渐隐退,后奥运时代纷纷恢复了日常节奏,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顾此失彼。

这就是所谓新闻文本读者情绪失控。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

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

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

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

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

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

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

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

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

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

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

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

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

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

循环报道的负面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

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

(宋沅君)美术馆的“数字化生存”2016-11-14 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吴洪亮如今,数字化技术已经将我们带入了信息传播的全新时代。

作为一个美术馆的从业人员,当然也无法回避数字化的影响。

当数字化以一种青春、狂热的状态迅速改变着一切,甚至有人说数字美术馆将代替实体美术馆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美术馆的“数字化生存”问题。

首先,数字化媒介的出现无疑给美术馆的宣传和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网络社交平台的流行,使得美术馆在与公众交流、增加黏度方面更加便捷。

如今,几乎各大美术馆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不但能够在开展之前和展览期间推送信息,还能在日常定期发布与美术馆、艺术家、艺术作品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确保传送到每个用户的手机上,提高了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一个展览而言,哪怕是陈列展,总有闭幕的一天。

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真正能够进入美术馆参观的人总是十分有限的。

通过对展览内容的深度挖掘,许多美术馆推出手机端的在线看展。

观众只要拿出手机,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展览的面貌。

数字化的技术除了给我们带来更便捷的体验之外,对展示、传播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手稿、文献、手卷、册页等的陈列,一直是不好处理的问题。

在展览中,无论是一卷老书,还是一本日记,其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只有观众亲自动手、仔细阅读才能领会。

但这样的文献又极为珍贵,不可能让每个观众动手去翻阅。

这种情况下,数字化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通过高清扫描和数字化处理,展厅中的几台平板电脑就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不但能让感兴趣的观者逐页阅读,还能在重点部分标记、注释,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

以此类推,中国古代的卷轴、册页、印章等,都能通过类似方式实现陈列的新突破。

在传统展览中,一幅长卷往往限于展厅、展柜的空间大小无法全部展开,一些珍贵作品只能放在展柜中与观众隔绝,很多精彩局部、题跋、印文等并不能够真正看清。

进行高清扫描并数字化处理后,观众通过展厅里的触摸屏电脑甚至个人的手机就能清晰地看到作品的每一个局部,看到留存在作品中几代人的题跋。

这不但提高了普通观众的观赏质量,也为专业的美术史研究者提供了更多便利。

实质上,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善了美术馆的传播质量,也改善着观众的观看方式和观展体验。

一个展览,特别是学术性较强的展览,往往需要大量文字来解读展览理念等。

但过多的文字不仅会占用有限的展线,也会影响展示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处理。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前展厅中的大段文字,现在只需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便可轻松取代。

除了宏观层面展览的整体虚拟化以外,数字技术也在具体的展陈方式上弥补了传统实体展览缺乏互动性、过于刻板的问题。

去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三百年”大展时,拿出一个单独的展厅设臵成数字展厅,将郎世宁作品中的花鸟动起来,让观众走进去,现场趣味盎然,甚至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联手将镇馆之宝《韩熙载夜宴图》进行了一次数字化“变革”,不仅通过数字技术将其中的人物动态化,更可建构互动,和真实的演出相呼应,从而把虚拟世界与现实感受结合起来。

美术馆的“数字化生存”已成为一种既定事实。

它给我们带来了美术馆与观众的新时代,可以用三个“更”来总结,即“更细节”“更丰富”“更长久”。

所谓“更细节”,就是指可以对作品观看得更深入,包括画面的每一个肌理,甚至纸的立面效果;“更丰富”是指可以提供与作品有关的大量信息,甚至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对作品的分析以及大量的相关资料;“更长久”是指观众可以24小时关注美术馆的展览以及作品,甚至展览在结束之后,还可以作为一份资源得以无限利用及延展。

的确,21世纪的今天,新的技术与思维方式在改变人类的生活,也在改变着美术馆中作品与观众的关系,改变着美术馆与受众的关系,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服务于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是每个美术馆人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4日15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