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这个工业革命的新生事物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小生产方式"不适应"大生产方式"而被催生出来的一种"生产关系"。
当今经济全球化、技术潜能扩延、需求地域化、消费个性化,然而资源匮乏、污染严重。
设计本来应有的"为人"的职责在近几十年的商品经济中被严重地歪曲了,设计沦落为奢华、虚荣、金钱和权力的附庸,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的变革正在酝酿。
不仅经济、政治,而且文化都将发生观念性的革命,设计也将承载人类理想、道德的重任。
"设计"应被证实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智慧》柳冠中一、设计是人类的第四种智慧的概念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在中文中,是“设”与“计”的综合。
“设计”一词是西文“Design”在现代汉语中的反映。
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Plini the Elder)的《博物志》,都可被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
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早已有了相对应的词义。
《三国志》:“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
”在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设计”相对的概念是“经营”。
人类所有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设计。
设计是人类的行为;设计的本质是人为事物;设计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
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设计改变衣食住行,或者说人们在设计衣食住行。
设计和科学、艺术的关系设计是一种产品生产,这种产品具有物理的属性,可以批量生产,它满足商品的价值规律反映着设计的市场性,映射着时代的科学技术的水平,是时代的必然结果,这是其它艺术不具有的特点。
设计是一种艺术创造,它体现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实现了设计师的精神对象化,设计师把自己的才能和精神对象化,设计师把自己的才能和精神人格趣味通过产品反映出来,产品表现着设计师的一切。
就设计生产来说,设计不仅仅是产品生产,而且生产了设计师的主体和欣赏感受艺术的大众这个主体。
它的大众化是远大于其他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1.设计一种艺术活动2.设计是一种经济行为3.设计是一种高科技的创作活动4.设计是一项社会工程设计的目的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以人为本,已是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理念。
设计为人服务,它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力图达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更是设计目的所在,但具体表达应是一个综合统一的完美整体。
为人服务,具有双重含义,即作为生物人和社会人的需求应平衡系统地实现,否则不能称之为完美的设计。
设计是创造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果用“合理的生活方式”作为衡量设计的目的,则必须对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进行创造活动。
设计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范畴可以涵盖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两个领域。
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它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
因此,从这个角度考查作为生物人的物质需要、作为社会人的精神需要的设计目的的实现,应当是和谐、合理、统一的升华,这个升华必是艺术和科学对立统一的完美结合。
二、设计的构成属性设计的内涵及多元属性所谓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
设计的外延及发展属性设计的外延较为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个层面,从其功能与审美并重的根本属性看,它既包括功能性较为突出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
设计由科学理性引导科学层面上的设计是“科学技术现状”与“社会需要”之间设法搭建桥梁的过程。
在设计中,科学理性的显现形式是科学语言,科学理性中的创造性活动也离不开直觉和想象,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是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实际上,这些供工程师阅读的创新方法,同样也能应用在包括设计在内的各个领域。
设计的审美离不开艺术艺术层面上的设计“是设计还是艺术”发人深思,在当今的设计中,艺术创造与工业技术之间的结合,在各种创造性的探索中进行。
技术在呈现出更多的审美化倾向,艺术也在技术的空间里寻找更多的表现空间,它们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新鲜的体验,也为设计艺术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内容。
宗教信仰在设计中的可借鉴性与制约性宗教层面上的设计大多体现在了平面设计中。
在宗教纹样的背后,有其形成的背景和形成渊源,指导思想。
如从图腾崇拜当中就蕴含了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如何能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的手中展现新的生命力,成为现代社会接受并融入现代设计气息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埃及金字塔不图坦卡蒙陵墓、罗马输水道不卡拉卡拉大浴场、阿房宫不始皇陵、圣彼得罗大教埻不无锡梵宫、Las Vegas不LV女士包等等的奇迹伴随的是残酷的宗教呾帝王统治观念、制度以及骄奢淫逸。
设计与哲学的整体性哲学层面上的设计是指人类普遍而基本的活动,也是人类理性的普遍的呈现方式,包括了人生的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是再现生存意义的方法体系。
对设计师和设计学科而言,设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需要邀请“大文化系统”中的各个基本文化要素的参与。
在共同面对“人的心灵”的时候,设计与哲学是一个自然的、有机的整体。
设计——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设计”作为“生产关系”,一直在发挥着“催化、引导、调整”人类与自然、人类的“社会关系”的巨大作用。
它理应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社会的发展进步,首先是品行道德、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的进步,这都属于“设计——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
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创造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的出路不仅在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而在于善用新技术,带来人类规野和能力维度的改变,调整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开发我们的理想,提出新的观念、理论。
只懂得应用科学和技术是不够的,要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的成就能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关心自然的存在就是关心人类本身的未来,这才是真正的科学观和技术发展的目标。
反思不升华,要继承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更为抽象的、本质的精神,它才能激起我们对人类追求单纯、和谐、美好的智慧。
设计的综合属性“设计”是人类远早于“科学与艺术”的行为,也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智慧”。
它是筛选“创意”、拓展“创意”、实施“创意”的思考、决策、实践和反思的“智慧”。
从学科领域角度来分析,理科是发现并解释真理;工科是解构、建构的技术;文科是对是非与道德的判断;艺术是品鉴自然、人生、社会的途径;设计是整合了上述所有因素,去创造人类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
三、设计是人类第四种智慧的价值设计的价值设计提升了产品的品位,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经济的发展, 使产品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完美的统一。
设计促进了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设计早已渗透到传媒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 支撑和促进着文化产业在这两方面的迅速发展。
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 文化产业已经发展为国内第一大产业, 深刻影响着贸易、就业结构。
现在人们在选择消费产品时更加注重其艺术性, 因此, 提升设计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也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的子女教育价值讲到教育价值就肯定会讲到对孩子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设计教育其实是分不开的,两者应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孩子的道德观、社会责任心应当从小培养,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外,好的设计就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有助于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
当这些孩子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后,不管他们从事何种职业,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都会更强。
如果他们成为设计师,就会更多地考虑社会大众、环保等方方面面社会问题,设计出具有良好社会价值的作品,也就有助于推动设计的发展,从而推动全民素质的提高。
设计的大众教育价值设计的教育价值,作为社会价值中的高层次价值,体现在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思想观念上影响、教育着人们,对于提高人类素质、推动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设计师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点并运用于设计当中。
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按照适度原则、人性化观念、绿色概念等设计理念设计出各种优秀作品,反过来这些作品又会对人们产生积极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二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即对人的教育作用。
如平面设计可以分为很多类,不少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其中最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就是海报,而很多海报设计的初衷也就是为了教育大众。
左图其强烈的色彩对比极富视觉冲击力,马上就吸引了观者的视线,那触目惊心的红色分明就是树木的鲜血,令人揪心,这种无声的控诉深深震动了观者的心弦。
看到这样的海报,还有谁会狠心地朝着树干砍下去?它在教育成人不能乱砍乱伐树木的同时,也教育孩子们从小爱护绿化、保护环境。
我相信热心环保的人们都会喜欢这张海报并乐于传播,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远比喊两句口号要强得多。
这就是平面作品的教育价值。
21世纪的设计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是培养一些适销对路的设计师,它应当是当前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文化的教育,它肩负着提高人类设计艺术文化素质的重任。
在未来社会中,艺术设计不再是设计师谋生的技能,它应当成为人类共享的一种文化。
也就是说,21世纪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再只是专业设计师的职业技术教育,而应该是全社会公民的素质教育。
这一点早在1995年广州设计教育研讨会上就明确提到“中国设计教育不应当是仅仅为某一个行业或某一生产领域服务的教育手段,而应当把重心放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与确立未来社会人类生活方式与文化理想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