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组织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组织
18
是一个非常虚弱的国际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国际金汇兑货币制度,在 基准货币国家美国和各个依附国家之间存在着相 互牵连的危险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弱点是没有办法解决“特 里芬难题”,即基准货币国家美国的国际收支无 论是出现顺差还是出现逆差,都会给这一国际货 币体系带来困难。
2
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世界经济 的发展和稳定,促进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具 体来讲,国际货币体系有三大任务 :
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来源、形式和数量,为世界经 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充分的国际货币,并规定国际 货币及其他各国货币的相互关系。 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确保世界经济的稳定。 确定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商机制或建立有关 的协调和监督机构。
1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立一个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 元—黄金本位制; IMF规定了各国货币汇价的波动幅度,各国货币兑 美元的比价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 IMF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 IMF协定第8条规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 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 行多边支付。
31
IMF 的职能与金融全球化的要求相去甚远
IMF 缺乏充当最终贷款者的功能,无法行使调节国 际收支失衡、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之职
IMF 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难以肩负监督成员国经 济政策、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之责
32
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观点
反全球化派
各国应该更多的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本,进一步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以形成地区性保护市 场;并实行低利率、更加健康的增长模式,降低收 入差别,减少环境破坏,推行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 政策。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组织
教 师:张 强 办公室:D420 电 话:67703271 E-mail:zhangqiang73@
1
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国际货币,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包括现金在内的可用于国 际支付的一切金融工具。 国际货币体系,顾名思义,是指对于国际货币整体的一种 规则式说明。准确地讲,是指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 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 机构。具体来讲,包括:国际收支(一国而言)、汇率制 度(相互而言)、国际货币管理和协调(就整体而言,包 括国际储备管理等)
1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也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但它与战前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有其相似的地方, 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相似之处
都规定了货币平价;
都规定了汇率波动的幅度;
国际储备资产相似。
15
不同之处
国际准备金中黄金与美元并重,而不是黄金; 战前时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储备货币,除英镑外,还有美元 和法国法郎,而战后美元却是唯一的主要储备资产; 战前英美法三国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但战后美国只同意 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兑换黄金,而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 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战前的国际货币制度没有一个国际金融机构来维持秩序, 而战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之成为国际货币制度 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
20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拯救美元危机措施未能奏效
稳定黄金价格; 签署巴塞尔协议; 建立黄金总库; 达成“借款总安排”协议; 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黄金双价制; “特别提款权”的创设 签署史密斯协议
2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大规模的美元危机最早爆发于 1960 年,其后在 1968 年、 1971 年、 1973 年多次爆发。最终, 当 1973 年 2 月外汇市场再度爆发美元危机时,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 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 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 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 雷顿森林会议”。会议上通 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 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 协定。这次会议确定的战后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 系就被称为布雷顿森里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国际储备多元化 浮动汇率开始居主导地位 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
27
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积极作用
该体系基本上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基准通货国家与附属 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 题”; 该体系比较灵活的混合汇率体制,能够灵敏地反映不断变 化的经济情况,有利于国际经济运转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该体系采取多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办法来调节国际收支,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调节机制的困难。
24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浮动汇率合法化
强调汇率体系的灵活性,使浮动汇率合法化,会员国可自 行选择汇率制度,但各国的汇率政策应受基金组织的管理 和监督。
关于储备资产
协议规定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和各国货币定 值的标准,以及进行国际借贷之用。
25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17
是一种不平等基础上建立的制度
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储备的地位,可以大量创造派生存款, 以此对外发放贷款或投资,控制其它国家,并获取高额的 利息收入; 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储备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国际金融 中心的作用,谋取巨额利润收入,巩固美元的霸权;
由于美元等同于黄金,美国可以通过其纸币的发行而不动 用黄金,对外直接进行支付,以搜取其急需的初级产品以 其它原料产品满足其生产和对外扩张的需要; 美国还可以通过发行美元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向世界其他 国家转嫁通货膨胀。
23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增加IMF会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
增加基金组织会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由原来的292亿特 别提权款单位,增加了33.6%。
黄金非货币化
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使黄金与货币相分离,让 黄金成为单纯的商品。各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 金交易,取消会员国这间及会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支 付的义务。
28
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消极影响
该体系所呈现的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强;而多元国 际货币缺乏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这本身便是一种不稳 定的因素; 在该体系下,主要工业国家全都采用浮动汇率制,汇率波 动频繁而剧烈;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
29
金融全球化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金融全 球化的趋势不相适应
保持汇率稳定; 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动; 协调各国经济政策。
10
国际金本位制的缺陷
虽然国际金本位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它 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国际间流通的货币量受到黄金的限制;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国际收支逆差因金币的大量外流,对国内经济影响巨大, 甚至造成经济衰退。
6
金块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世界各国先后停止金本位的实行。 而大战一结束,各国相继恢复金本位制,但这时恢复的并 不是原来的金币本位制,而是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是:货币单位仍有法定的含金量,政 府在规定的价格下,可以无限地买卖金条或金块,人们仍 可以自由地买卖和贮藏黄金,但金币已经停止铸造和流通, 纸币成为主要的流通工具。
7
金汇兑本位制
以黄金与黄金外汇(即实施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 外汇),作为中央银行的发行准备,并允许以一定价格买 卖黄金外汇(即银行券和黄金外汇的兑换)的制度。因此, 这是一种间接使货币与黄金联系的本位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是:本国货币并不直接与黄金挂钩, 而是通过他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即本国货币可以在政 府规定的汇率下自由兑换成另一种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的 国家的货币。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仍将主要目标放在货币自由兑换 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上,而对日益变得重要的抑制 投机,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未能予以重视 ,致 使原来已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发展中国家,重 新实行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 。
30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安排与金融全球 化的矛盾日趋尖锐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未能适应汇率波动频繁的变化, 在这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 仅从本国利益出发,为延长现行货币体系中美元的 霸主地位,从中攫取巨额的经济利益,一味地维持 现状,任凭汇率受各种投机和市场力量的冲击。
8
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
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
各国货币汇率由他们的含金量比例所决定;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当一国发生对外收支逆差时, 黄金外流,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下降,成本 降低,继而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对外收支转为顺 差,黄金就会流入;反之亦然。
9
国际金本位制的作用
国际金本位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5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及其类型
金币本位制
用黄金来规定货币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它法定 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可以按本币的含金量将金块交 给国家造币厂铸成金币; 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手段的权利; 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的结算也是用黄金,黄金 可以自由输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