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瞬时单位线法在浙江省应用的几个问题研究

瞬时单位线法在浙江省应用的几个问题研究

在资料分析中对大中洪水,特别是雨强较大,降雨 历时长的多峰洪水, 采用变雨强单位线对洪水进行优 选拟合,一场洪 水 优 选 出 一 条 m1=ai-b 关 系 曲 线 ,在 高 雨强部分有了控制点据, 避免了人为外延定线的任意 性, 具有一定的效果, 本次工作统计了最大 1 h 净雨 量≥35mm 的 11 个站中部分场次洪水,同时还对河南 板桥水库 1975 年 8 月洪水也进行了优选分析 (见表 3),这些洪水在建立非线性关系时,高雨强部分有实测 点为依据,对非线性指数 b 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同 时以表中参数 a、b 对洪水的拟合也较好,其中 16 次洪 水的峰值相对误差小于 20%,而这些大洪水在单站定 线时是作为主要依据的。
初始分析时, 曾试图建立 n 与地理参数之间的关 系,从点据上看,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 n随流域面积增 大而增加,这与实际情况吻合,因为流域面积增大,调 蓄性能就好一些,单位线偏态程度减小。 但关系并不明 显、点据较散乱,无法确定一条 n~F 的关系线(见图 1)。
在集中分析时, 选用 30 个站, 挑选了 114 次洪 水,对 n 进行分析。 所选资料,要求降雨时空分布均 匀、雨洪较大、能全面汇流、单峰、峰后无雨的洪水过 程, 总之能基本反映流域汇流的特性。 用求矩法的 n 作初始值,用步长加速法对洪水进行优选拟合,求出 最佳 n 值,从定量的综合上说,n与流域面积大小相适 应。按流域面积大小制成分级取用 n值得关系表(见表 1),显得较为合理。 3.2 临界雨强 i 临取值
在一定的雨强范围内,单位线汇流参数 m1 随雨强
5
4
3
2
1
0
0
200
400
600 800
100 1200
F/km2
图 1 n~F 关系图 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 and F
改变趋势较明显,当雨强达到某一量级后, m1 的改变趋 缓,因此对单位线汇流参数 m1 应该进行非线性处理,但 同时外延也应当受到控制。 所谓控制,即确定一个临界 雨强 i 临,当雨强超过 i 临,此时 m1 不变,单位线不变[11]。 从 汇流特性可知,当雨强大到一定程度后,坡地的积水深 增加,流速趋于稳定,河槽的调蓄性能随水深的加大亦 渐趋一致,单位线的变化不大,这时的雨强称之为临 界雨强 i 临, 它的定量起着对单位线非线性外延范围 的控制,事实上它与河谷及出口断面的形态和糙率的 突变有关。 设计条件系采用稀遇洪水,强度大、历时 长,单位线的非线性不能无限制外延,考虑用 i 临控制 是合理的。
n
第3期
傅联森等:瞬时单位线法在浙江省应用的几个问题研究
45
表2 非线性外延控制与不控制成果比较表 Table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nonlinearly extension controlling and non controlling
站名
流 域 面 积 /km2
计算方法 \ 峰值流量/m3·s-1
关键词:纳希瞬时单位线;模型参数;非线性外延控制;临界雨强;浙江省地区
中图分类号:P33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0852(2012)03-0043-04
瞬时单位线的理论模式,在 1960 年底由纳希[1]首 先发表,之后便介绍到我国。 1980 年后国内不少单位 应用中小河流的降雨和流量资料,采用矩法作了瞬时 单位线的分析研究,为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 计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2]。 其中浙江省也引入该理论 方法进行汇流计算,因此需要对其中几个问题进行研 究分析,使该方法适用于浙江地区。 本文对瞬时单位 线法中的模型参数和非线性外延控制两个问题进行 了研究。
然而 m1=ai-b 毕竟是数学模式,不可能完整地反映 流域汇流特性,曲线的两端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当雨 强趋于零时,单位线滞时 m1 则趋于无穷大;当雨强取 很大值时,m1 则趋于无穷小。 应用数学模式仅仅是一 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能否如实反映物理现象,还必须由 水文自身的客观规律予以检验和处理。 前者,即雨强 小于 5mm 时,由于对成果影响不大,可以作为线性处 理,统一用 5mm 所对应的单位线。 对于后者,在实际应 用中牵涉到两个问题:①外延要不要控制;②临界雨强 控制在多少。 在大中洪水的预报,特别是设计洪水中, 这两点尤为重要,必须慎重对待,但由于目前尚无法从 理论上进行论证,只能针对浙江地区实情经验性地做 些研究。
(1)对单位线峰值的影响,n、K 都起作用,但 K 比 n 的作用明显,显得更敏感一些;
(2) 对单位线的峰线时间的影响,n、K 也都起作 用,相比之下 n 的作用大一些;
(3) 对单位线的 偏 态 程 度 而 言 ,n 的 作 用 远 比 K 大,n 越大,单位线越对称,n 越小,单位线越偏态。 2.2 非线性外延控制
点绘上述洪水的 m1~i 关系,为了能更直观地看出 单位线滞时 m1 随雨强 i 的变化率, 求其微分表达式 为:dm1/di=-abi-(1+b),并点绘 dm1/di~i 关系。 由图 2 可以
较明显看出,当 i<20mm/h,dm1/di 递减很快,说明单位 线非线性明显; 当 i=20~30mm/h,dm1/di 的变化缓慢, 非 线 性 逐 步 减 少 ; 当 i=30~40mm/h,dm1/di 的 变 化 很 小 ,趋 近 于 零 ,故 i>30mm/h 非 线 性 的 影 响 已 很 微 弱 。 综上所述,对于浙江省地区,我们在设计条件下经验性 地确定 i 临大致在 30~40mm/h。
0.01 2 804 3 122 5 045 38.1 10 864 9 233 14 514 57.2 10 169 10 997 15 153 37.8 9 524 8 969 11 521 28.5
频 率 /%
0.1
1
1 992
1 215
2 513
1 742
3 609
2 326
43.6
33.5
1 KΓ !n
"
t K
e n-1
-
t k
式中: u(Biblioteka ,t)为单位线的纵高[5];t 为时间;Γ 为伽玛函
数。
2 瞬时单位线中参数 n 和 K 及非线性外延控 制的研究
2.1 模型参数 n 和 K J.E.Nash 教授发展的瞬时单位线只含两个模型参
数 n 和 K 的数学函数式,它与净雨历时无关,集中反映 了流域的汇流特性, 有利于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理论 研究和地区综合, 因此已在中国许多地区得到广泛应 用 。 [6-8] n、K 实际上都是反映单位线形状特征的参数。 其中 K 相当于流域汇流时间的参数, 具有时间因次, 参数 n 反映流域调蓄能力的参数。
第32卷 第 3期 2012年6月
水文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Vol.32 No.3 Jun., 2012
瞬时单位线法在浙江省应用的几个问题研究
傅联森,陈 润,周 焕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02)
摘 要:纳希瞬时单位线在浙江省地区得到应用,为了使该方法适用于该地区, 需要对其中的模型参数
用变雨强瞬时单位线法对浙江省地区进行汇流 计算,对于一个固定流域,由于净雨强度 i 的不同,单 位线的峰、形状及峰时亦随之变化,即雨强越大、洪水 陡涨陡落,单位线洪峰就越高,峰现时间也提前,形状 呈尖瘦,反之亦然[10]。 因此,有必要对瞬时单位线进行 非线性外延控制,以适应浙江地区实际情况。 一般用
1 瞬时单位线法
1945 年, 克拉克首次提出了瞬时单位线的概念。
1957~1960 年,纳希发展了克拉克瞬时单位线的概念,
建立了纳希梯级水库模型[3]。
瞬时单位线是指流域上分布均匀、历时趋于无穷
小、强度趋于无穷大、总量为一个单位的地面净雨在
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4]。 其方程式为:
! " u(0,t)=
3 参数 n 和临界雨强 i 临的取值
3.1 参数 n 的取值 对于一个固定流域, 令 n 不变, 对成果的影响不
大。 而各个流域的下垫面情况不同, 河道调蓄性能差 异,山区、平原汇流特性不一,势必造成单位线偏态程 度不一样,如果在全省范围内采用固定一个 n 值,这就 等于未考虑 n 这一要素对单位线所起的作用, 显得与 实际情况不符。
严村
180
埭头
346
岩下(天台)
793
直接法
瞬时单位 线法
i 临=35 不控制 相 对 差 /%
直接法
瞬时单位 线法
i 临=35 不控制 相 对 差 /%
直接法
瞬时单位 线法
i 临=35 不控制 相 对 差 /%
密赛
797
直接法
瞬时单位 线法
i 临=35 不控制 相 对 差 /%
备注:相对差系指不控制的成果相对于 i 临=35mm/h 的成果。
8 148
5 461
7 533
5 630
11 064
8 175
46.9
45.2
7 558
4 986
8 819
6 421
11 550
7 827
31.0
21.9
7 168
4 853
7 239
5 196
8 895
6 018
22.9
15.8
5 716 1 277 1 646 28.9 3 607 4 139 5 677 37.2 3 213 4 439 5 165 16.4 3 245 3 560 3 999 12.3
收 稿 日 期 :2011-12-29 作者简介:傅联森(1953-),男,浙江龙游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 E-mail:Lantianshi1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