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增殖(有丝分裂)知识点一、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细胞周期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即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指: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此时期主要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得到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其意义是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为研究方便,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即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分裂后期、分裂末期[概念注意点]:①连续分裂的细胞②起点是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终点是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③特点: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所占比例也不同,观察细胞分裂时应选择细胞周期短,分裂期占整个细胞周期比例较小的细胞更好。
【及时训练】:只要能分裂的细胞就一定具有细胞周期。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如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干细胞、癌细胞、植物根尖分生区(茎尖生长点)细胞等。
只分裂一次便不再分裂的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都不具有细胞周期。
高度分化的细胞也不具有细胞周期。
2.细胞周期的两种表示方法方法名称表示方法用字母表示细胞周期扇形图A→B→C→A为一个细胞周期直线图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G 1期(DNA 合成前期):合成RNA 和有关蛋白质,为DNA 合成作准备S 期(DNA 合成期):合成DNA G2期(DNA 合成后期):合成 RNA 和蛋白质,为分裂期作 准备3.分裂期(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a间期主要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b前期两失两现一散乱(膜仁消失两体现)即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
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
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
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C 中期形定数清点中央(形定数清赤道齐)即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中央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D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姐妹分家住两边即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这时细胞核中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使细胞两极各含有一套染色体,这两套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完全相同。
E末期两失两现重出现即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西昌二盘曲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逐渐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
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细胞壁。
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二、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比较1.相同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基本相同。
时期分裂图像特点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②细胞适度生长前期①核膜核仁消失②染色质→染色体③纺锤体形成植物: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中期①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②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后期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②子染色体数目加倍末 期① 核膜核仁 出现,形成两个细胞核② 染色体→ 染色质丝 ③ 纺锤丝 消失 ④ 细胞质分裂植物: 细胞板 →细胞壁 动物: 细胞膜 向内凹陷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异同点比较不同之处:第一,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
植物的纺锤体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的纺锤体由两组中心粒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
第二,末期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方式不同。
植物细胞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动物细胞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课后总结]1.限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②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对比值。
2.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3.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根尖分生区细胞和皮肤生发层细胞。
4.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期又可以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相连的时期。
5.有丝分裂中,DNA加倍在间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在后期。
6.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7.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在于:(1)间期要进行中心体倍增。
(2)前期纺锤体由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组成。
(3)末期细胞膜从中部凹陷并把细胞缢裂为两部分。
8.分裂全过程均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不分离。
9.姐妹染色单体在间期就已形成,只是呈染色质形态,而染色体形态出现于前期。
10.后期着丝点是自动分裂而与纺锤丝的牵引无关。
11.界定赤道板与细胞板: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是一假想平面,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板是一真实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12.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及其生理作用细胞器名称细胞类型活动活跃的时期生理作用核糖体动、植物整个细胞周期,但主要是间期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动物、低等植物前期纺锤体的形成高尔基体植物末期细胞壁的形成线粒体动、植物整个细胞周期提供能量13.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关系 (1)图示(2)说明①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姐妹染色单体就分开成为独立的染色体。
②染色体数目是根据着丝点数目来计数的,有几个着丝点就有几条染色体。
③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DNA=1∶1;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
14.有丝分裂过程细胞内染色体、DNA分子等的规律性变化15.细胞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内DNA、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核DNA含量变化曲线(1)a→b,p→q的变化原因都是DNA分子复制。
(2)g→h,r→s的变化原因都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3)c→d,r→s的变化很相似但时期不同。
16.柱形图(1)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已完成复制,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DNA分子),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三者数目之比为1:2:2。
(2)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暂时加倍,染色单体数目为0,DNA、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1。
(3)有丝分裂末期结束,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DNA、染色体数目恢复到复制前的数目,DNA、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1。
综上所述,前期和中期有染色单体时,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1,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数目之比为1:2;DNA未复制之前、后期和末期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1。
(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图像外围的方框是细胞壁。
(2)新的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新细胞壁的形成是分裂完成的标志。
(3)赤道板不同于细胞板,赤道板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显微镜下是无法观察到的。
而细胞板则是真实存在的,在末期会形成细胞壁。
(4)染色体平均分配会使DNA平均分配,是指细胞核中的DNA平均分配,而细胞质中的DNA 在分裂时则是随机分配的,如线粒体DNA。
过程:细胞核延长—细胞核缢裂—整个细胞缢裂—两个子细胞特点: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但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实例:蛙的红细胞四、有丝分裂的实验1.实验原理(1)实验选材依据原理:有丝分裂常见于植物的茎尖、根尖等分生区细胞,适宜条件下有丝分裂旺盛,易观察到各个时期的细胞。
(2)观察依据的原理①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些细胞正在分裂。
②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不同。
③细胞分裂具有独立性。
某一时刻,同一分生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分裂时期。
2.实验步骤[归纳总结]1.使根尖细胞相互分散的方法(1)解离,盐酸可破坏细胞壁的果胶层,使组织细胞分离。
(2)制片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
(3)压片可使细胞尽可能呈单层铺展。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取材的两点提醒①剪取生长旺盛、带有分生区的根尖或芽尖。
切取根尖长度为2~3 mm,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难以找到分生区的细胞。
②选材时不能单纯以分裂期所占时间的长短作为选材标准,而是应该选择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时间比例大的材料,因为此种材料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较多,易观察。
(2)解离①解离充分,细胞才能分散开来,不会重叠。
②解离时间要适当:过长会使根尖过于酥软且染色体成分被破坏,过短会使根尖细胞不能相互分离。
(3)漂洗①漂洗一定要彻底,防止解离液有残留。
②染色前必须先漂洗,这两步不能颠倒,否则影响实验效果。
(4)染色:染色时要掌握好染色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若染色时间过长,染色过深,显微镜下会出现一片紫色,无法正常观察染色体。
(5)压片:压片时用力要恰当,过重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未分散开来,用力过重或过轻都会影响观察。
3.实验结果及分析(1)视野中最多的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
因为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时间与细胞数目成正比。
(2)视野中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可以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3)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细胞数目的多少反映出各时期经历时间的长短,间期细胞数目最多。
4.四种常见异常情况分析(1)细胞重叠看不清:根尖解离和制片把握不好,使细胞重叠,难以观察到正常分裂各时期图像。
(2)大多数为长方形细胞:取材不当,不是分生区细胞,细胞已分化。
(3)找不到图像:未对好光或光线亮度不够好,也有的是未调好焦距。
(4)装片中出现气泡:载玻片上滴的清水少或盖玻片的盖法不对。
减数分裂的过程一、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1.减数分裂概念: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要点:(1)发生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生殖的生物。
(2)发生时期: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3)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4)结果: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2. 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概念(1)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非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不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3)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