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传记人物的重要活动,概括其个性特征,认识作者对他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对管仲的评价,体会作者的人本主义精神,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学习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并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三、教学难点:明白管仲的主张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四、教学时数:1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吧?也都有好朋友是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己呢?古人曾经说过,“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这说明朋友之间只有知心才能算是知己。

也说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己者死。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的可贵,能够拥有一个知己,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那么,哪些朋友之间有哪些交往呢?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其中有些交往就可以称得上是知己之交。

除了这些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管仲列传》中的管鲍之交。

2.管仲其人: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他在齐国,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国力大振。

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勋卓著。

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二、检查预习下列选项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颍上(Yǐng)鲍叔(bāo)匡正(kuāng)B.仓廪(lǐn )柯(kē)权衡(quán)C.桓公(huán )不肖(xiào )海滨(bīn)D.召忽(shào )商贾(gǔ)管仲(zhòng)三、研习文本重点词句第一节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游)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欺负,占便宜友好地对待管仲家里穷,处境艰难,经商时常欺负鲍叔,鲍叔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把这件事对外说)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不久侍奉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及.小白立.为桓公(等到登位、即位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鲍叔遂进.管仲(推荐)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已经…以后会盟匡正、纠正管仲(已经)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为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这句既是对管仲相齐政绩的赞美,也是对鲍叔牙无私举荐人才品格的赞美。

)小结:简介管仲与鲍叔牙二人的交往以及两人的从政情况。

第二节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做买卖给曾经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经常自己多拿)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多次没有才能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吾尝三战三走.(逃跑)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而死)等死,死国可乎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以…为羞以…为耻显扬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小结:记述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扬。

(管仲深情回顾了与鲍叔牙长期交往的情形,并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高度评价鲍叔牙对自己的友情)第三节管仲既任政相.齐(做相)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小小的水边,近水的地方)故其称.曰(称言、主张)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推行)故论卑而易行..(主张平易)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流通货物(发展贸易),积累财富,使得国家富裕军队强大,与百姓同好恶(民心民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粮仓充实了就会讲究礼节,衣服食物充足了就会知道荣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那么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百姓想要的,趁机给他们;百姓所认为不好的,顺应着革除掉。

小结:写管仲在内政方面的政绩。

第四节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他施政,善于将灾祸转变成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贵轻重(重视经济发展),慎权衡(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向南袭击蔡国,管仲趁机讨伐楚国,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修复、恢复)管仲因而信(使……守信用)之,诸侯由是归齐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小结:写管仲在处理君臣关系、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的才能。

第五节管仲世所谓(所说的)贤臣,然孔子小(以之为小轻视,看不起)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表估计推测也许、莫非也许(难道)孔子认为周王朝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勉励他(称王)建立新朝代,只是称霸吗?)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所以君臣之间就能互相亲近)岂管仲之谓乎其李将军之谓也(也许(难道)说的就是管仲吗?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小结:是司马迁的赞词总的来说,文章写了管仲几个方面的事情。

这两者是什么关系?第一部分(1-2)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第二部分(3-4)管仲任政相齐政绩显著。

前面侧重鲍叔的知贤荐贤,后面其实是荐贤的结果。

可以说,如果没有鲍叔的知贤荐贤,管仲就没有机会任政相齐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可能做出卓越的政绩。

四、品味佳段:1.析课文第二段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管鲍合伙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驱逐、管仲参战屡次逃跑、管仲未如召忽般在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2.分析第二节这节的结构特点:总分总先概述其才能--“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然后以管仲因势利导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误为例,略加评述;最后再次总说其为政特点。

这是非常典型的议论文的论述结构,思路非常清晰,我们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加以借鉴。

3.课文第五节赏析:这节有几层意思?明确:两层。

一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表现出司马迁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对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遗憾。

一写自己对管仲成功原因的推断。

作者引述社会上的成语,对管仲任政相齐的治国方略进行概括,表现了对管仲的赞赏和推崇。

五、问题探究(讨论法)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主观因素:有“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施政指导思想(民本思想);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顺民富民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而展开改革。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1)朋友知己之情。

好友鲍叔牙的知贤荐贤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成语)(2)君臣知遇之恩。

齐桓公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

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

后来有人進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

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于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

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于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2.《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文章虽是替管仲作传,但我们透过文章可以感知到另外两个两个人物:鲍叔牙和齐桓公。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对管仲知贤荐贤,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对于明君齐桓公的任人唯贤,也不觉神往。

可见,司马迁对于朋友相知、君臣遇合是极为企盼的。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多么希望遇到象齐桓公那样的明君。

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

本于拳拳之忠、款款之愚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却换来诬上、下狱的悲惨下场。

司马迁能为素无深交的李陵出面辩诬,然而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货赂(财物)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

司马迁对于友谊的看重与他人对于友道的轻弃,形成鲜明的对比。

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只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的撰作,这分苦心孤诣有谁能懂?众人蔑视轻贱、不能知己的凄凉况味只能独自默默承受。

而在《管晏列传》的管、晏轶事中,司马迁的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实在历历可见。

司马迁基于爱才之心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诬,犹如鲍叔推荐待罪之管仲于齐桓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