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成为英国BBC组织评选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B.英国古典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代表人物配第、斯密、李嘉图)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源(代表人物:欧文、圣西门、傅立叶)。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或原因:A.面对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B.吸收其它各理论学派的积极合理内容,批判其它理论学派的错误观点。
C.具有自我批判意识,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4.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6.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7.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革命性表现在(一)彻底的批判精神;(二)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工人阶级的愿望、要求和利益。
科学性的表现(一)如实的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不带任何偏见;(二)深刻地研究所关注的每一个领域;(三)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二)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根据;(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及如何反映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和心等)指称为世界的本原。
代表人物英国的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陆九渊(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代表人物德国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说,中国朱熹的理在事先论。
神学唯心主义4.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6.物质的基本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7.物质的实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一)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二)指出了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0.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11.相对静止的两种表现情形:(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结构的改变和数量的增减;(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
1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一)是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的基本前提;(二)是认识事物分化和生命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三)是理解运动绝对性的基本要求。
1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即过程性和先后顺序。
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特点是三维性14.实践的本质: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特点:(一)客观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二)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6.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斗争);科学实验。
1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 世界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相反。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远大前途。
5.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是因为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b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起来的,是对旧事物的扬弃;c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指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其对立主要表现在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变化的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c.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根本对立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或宇宙的根本法则。
是因为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b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c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d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9.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彼此以方作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10.矛盾是事物的动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的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11.内在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a.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外部矛盾。
其关系是第一,内因是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其根本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可起决定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而起作用。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要求树立矛盾观点,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其不同的特性。
表现形式有三:一是矛盾存在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矛盾作用的特殊性,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意义有二,一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二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另一方面,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是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量变,不会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批判割裂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1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17.辩证否定观的实践意义。
第一,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对于祖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实现古为今用;第三,对于外来文化,要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洋为中用;第四,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19.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现象有真相和假象区分。
20.意义。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1.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第一,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普遍性。
规律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社会发展是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追求自己目的的社会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决定人们自觉活动动机形成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