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
三大主要特征:1、脊索。
2、背神经管。
3、咽色思裂。
次要特征:1、肛后尾。
2、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闭管式。
3、内骨骼:骨骼系统届于生活的内骨骼,而不像无脊椎动物有死的外骨骼。
脊索动物门分为:1、尾索动物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有被囊;全海产;某些有世代交替现象。
2、头索动物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背部,终生保留。
3、脊椎动物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头部,故乂称有头类。
2、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大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是不致于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3、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
受精卵 ----- 桑棋胚------- 囊胚 ------ 原肠胚 ------ 神经胚------- 幼体T成体。
4、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H思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乂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乂与棘皮动物很相似。
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
5、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1、没有真正的上颌和下颌,圆口类乂称无颌类。
2、没有成对的附肢,没有真正的牙。
3、终生保留脊索。
4、头骨不完整。
5、肌肉保持原始的肌节6、脑的发达程度较低。
圆口类表现出的特化性特征:1、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
2、皮肤光滑、无鳞。
3、嗅囊单一,只有一个鼻孔,开口在头顶中线上。
4、鲍位于特殊的鲍囊中。
6、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1、体形多呈纺锤形;2、用鲍呼吸;3、身体分头、躯十和尾3部分;4、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涧游等活动7、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醵的类型和功能。
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偶鳍(腹鳍、胸鳍)。
鳞:盾鳞、硬鳞、骨鳞。
尾:原尾、歪尾、正尾。
醵:根据醵与食道之间有无醵管分为两类:管醵类(开醵类),如鲤鱼;闭醵类,如皱鱼;功能:除少数鱼类的醵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醵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
另外还有辅助听觉的作用。
8、歹U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
各有哪些业纲和目。
软骨鱼:①盾鳞②鼻孔在吻的腹面③口在头的腹面④色思隔发达⑤无醵⑥无色思盖⑦软骨骼⑧尾鳍歪尾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硬骨鱼:①骨鳞、硬鳞②鼻孔在吻的背面③口在头的前面④色思隔退化⑤多数种类有醵⑥有鲍盖⑦硬骨骼⑧尾鳍正尾⑨体外受精、卵生。
9、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淡水的环境中,鱼类血液和体液浓度大于环境淡水浓度,环境中的水不断向鱼体渗透,鱼类排泄系统中的肾小球能不断排出大量低浓度(几乎等于淡水)的尿液,使鱼体中的血液和体液保持恒定。
另外,色思上的泌盐腺有主动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功能。
在海水的环境中,鱼类血液和体液浓度小于环境海水浓度,体内水分不断渗透到体外。
鱼类通过吞饮大量的海水,肾小球排出少量和高盐度的尿液,鲍上的泌盐腺将将体内过多的盐分排出,使鱼体中的血液和体液保持恒定。
10、试述脊椎动物业门的主要特征。
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3、咽囊和觑裂:水栖脊椎动物觑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生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4、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口器;5、完善的循环系统;6、排泄系统出现了集中的肾脏;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8、身体器官一般可分为十大系统和一个器官: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内分泌、生殖和感觉器官。
11、为什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12、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2、成体用肺呼吸;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
不完善的地方:1、附肢还处丁比较原始的地位;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丁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
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
13、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羊膜卵的是爬行类。
由此,动物的生殖可以摆脱水的束缚,确保了动物陆上生殖成为可能。
羊膜卵的最大特点是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羊膜围成一个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加上坚韧的卵壳及其它一些构造,因而羊膜卵可以产在干燥的陆地发育出小动物。
爬行类的皮肤一般覆盖有一层角质层鳞,用以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皮肤的呼吸作用丧失,增强胸廓,开始完全用肺呼吸。
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完善。
爬行类骨骼骨化程度增高,五指型附肢和带骨进一步发展,与中轴骨的联系更为密;颈部出现,颈椎数目增多,前2枚颈椎特化,与头部形成关节,头部活动更加自如;神经系统乂有了发展,大脑出现新脑皮,脑神经出现12对;代谢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具高级排泄机能的后肾。
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膜动物,在进化过种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们的后裔一一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的特征。
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是不完善的双循环;保留两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
14、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试绘一简图表示出羊膜卵的各部结构和功能。
①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不需要再回到水中,使动物登陆有了可能性。
②羊膜卵为已登陆的动物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卵壳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
卵黄囊内贮藏丰富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提供营养物质。
羊膜围成的羊膜腔中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丁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
尿囊充当呼吸和排泄器官,还可作为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
15、现代两栖类、爬行类分为几个目?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两栖类一、无足目 ---- 代表动物鱼螺体型蠕虫状,体表有退化的骨质鳞,附肢退化,尾极短,用肺呼吸,土中穴居,无鼓膜,无胸骨,眼退化为盲眼,卵生或卵胎生,体内受精。
二、有尾目(蛛螺目)——代表动物蛛螺体型延长,体表润滑无鳞,2对或只有前肢,尾长、终生存在,用肺或鲍呼吸,水栖型,无鼓膜,不发达或缺胸骨,眼无或具不动眼睑,卵生、体外或体内受精。
三、无尾目(蛙形目)——代表动物蛙体型短阔,体表润滑无鳞,四肢完备,无尾,用肺呼吸,水陆两栖型,有鼓膜,胸骨发达,眼具可动的眼睑,卵生、体外受精。
爬行类一、喙头蜥目:成体头部前端呈鸟喙状,口内无齿。
爬行类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现只存产丁新西兰的1种,在动物学上有“活化石”之称。
二、龟鳖目:本目为特化的类群。
背腹具甲,颈、四肢和尾在一定程度上缩进甲内。
我国有5科:平■胸龟、龟、海龟、棱皮龟和鳖科。
三、蜥蜴目:本目为现存爬行动物中最兴盛的类群。
身形一般长形,体被角质鳞片,多数种类的尾能自断,断后仍能再生。
四、蛇目:本目一支特化的爬行动物,穴居,适丁以腹部贴地爬行,体呈筒形,无四肢,无胸骨,无肩带。
五、鳄目:本目是现代爬行类中结构最高等的类群。
心脏有两个完全隔开的心室,头骨有发达的次生腭,两颌有槽生齿,具横隔。
16、羊膜动物的脑神经有哪些?嗅/视/动眼/滑(车)三义/外展/延/面/听舌咽/迷走/ (脊)副/舌下17、鸟类骨骼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1、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面移动,提高头部活动范围;2、肋骨不具软骨,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联,硬质肋骨与胸骨构成牢固的胸腔;3、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增大胸肌的固着面;4、脊椎骨骼愈合,尾骨退化,有助平衡;5、头骨薄而轻,成鸟颅骨愈合,骨内有蜂窝状充气小腔,轻便坚实;6、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无牙齿;7、脑腔和视觉器官高度发达;8、带骨与肢骨有愈合变形;9、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为V型,避免左右肩带的碰撞。
18、何谓完全的双循环”、双重呼吸”、双重调节”?结合鸟类的特征加以说明。
1、鸟类的心脏分为四腔,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
多氧血和缺氧血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完全分流,不再在心脏内相混。
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完全是缺氧血。
为完全的双循环。
2、鸟类气囊是保证鸟类在飞翔时供应足够氧气的装置,形成了鸟类独特的呼吸方式一一双重呼吸。
鸟类的呼吸动作:(1)吸气时,部分空气经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含有丰富氧气),还有一部分进入次级支气管,再入副支气管, 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2)吸气时,前气囊也扩张,但不接受吸进来的空气,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
(3)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有丰富氧气)排入肺内。
因此,鸟类无论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