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 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 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 的事物鲜明突出。可分为“正衬”“反衬”。 •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 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 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声衬静”“以 闹衬静”; • 更多的是以景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 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 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 寒”),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 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下面两句诗句在对月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 正面描写: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后句直接写月,用比喻形象地展现月亮的皎 洁明亮的特点) • 侧面描写(烘托):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写“流霜” 实为写月, “白沙”是侧面烘 托,突出月的皎洁明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 坏的显得更坏。反差强烈,更突出主题或思想, 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热闹场面与凄凉场面的鲜明对比,更突出之 前奢华的罪恶、今天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 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 强烈,突出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五、白描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 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 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 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 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 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 今等。
表达(写作)技巧
3、表达(写作)技巧:
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 、对比、化用、象 征、联想、想象、起兴、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 合、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一 动 静
.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一起,构成动人的意 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 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B A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其一》 C 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
•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 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味)、 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一、直抒胸臆
诗人在诗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 下列诗歌(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虚实结合
“虚”包括以下两类: 1.非眼前的、想象的: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的未来之境。 2.非具体的、抽象的:思想感情类的 “实”也包括两类: 1.眼前的:实物、实事、实境 2.具体的:用以蕴涵思想感情的物象 虚与实的关系:“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化虚为 实。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 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 而突出中心。
(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 适的心境。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 1、托物言志的“物” :某物的一些特性 • 托物言志的“志”:指感情、志向、情 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 2、借景抒情的“景”: 指自然风景,而 不是某种物品。 (“景”一般指凄凉、萧 索、悲壮、沉闷、冷清、幽寂、幽静、开 阔、清新、明丽等环境特点。) 快记下来! •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 激愤、赞美、欢快、欣喜、悲伤、沉重、 哀怨、忧愁、恬淡自适、孤独寂寞等感情。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品味出景是何景, 情是何情,请判断下面诗歌何为乐景,何为哀景。 乐景:色彩亮丽,生机盎然之景(花红柳绿、鸟 鸣、日出等) 哀景:色彩暗淡,萧索悲凉之景(日落,花落, 落木,秋风、残阳、猿啼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 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乐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哀景)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在景物的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本诗描写景物的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从近到 远(步骤一)。从碧蓝的天空写到枯黄的落叶,从近处 的水波写到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步骤二)突出 了秋景的鲜明色彩,从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 寓离情。(步骤三)
1、表达方式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 写景方位(高低远近上下)角度(色香味) 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记叙:赋:直陈其事 议论:议论事物、表达见解
2、修辞手法(即“修辞格”):
3、表达技巧(写作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反问、通感等 其他表现技巧术语: A 渲染、烘托、衬托、起兴、双关、铺垫、用典、 象征、移情、反复、反语、抑扬、联想、想象 B 结构技巧(脉络层次术语): 并列层进、对比结构、意象组合、 一句一绝、 B 重章叠唱、伏笔、照应、铺垫等 结构技巧(脉络层次术语):
抒情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1.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星垂平野阔, 2.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月涌大江流。 3.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以哀景写乐情 官应老病休。 4.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飘飘何所似?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天地一沙鸥。 作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先以“落花”这一哀景衬托诗人因孤独而产生的哀 愁,再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 一哀愁,看到燕子成双成对自由自在地飞翔,想 到自己孑然一身,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山》
二、正侧面描写
1. 东船西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侧面描写琵琶女高超的音乐造诣; 2.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正面描写二人依依惜别的情状; 3.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正面描写琵琶女的形象。
三、描写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俯视,仰视,远眺, 近看) ,描写角度不同(色香味),形象会呈现千姿百 态,变化万千。这样,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 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 法。诗以“小松”喻人, 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 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 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 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 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
抒 情 方 式 小 结
一、直抒胸臆
诗人在诗中直接袒露襟怀,不加 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对比
•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白居易《轻肥》: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通过宦官与百姓生活的对比,无情地揭露了统 治者的穷奢极欲。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 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 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 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 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2)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描写方式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 (高低俯仰远近)、角度(色香 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 写等。
描写方式: 下列诗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方位(高低俯仰远近)、 角度(色香味)、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动静结合:(画面生动、活泼,有情 趣;景色富有生气)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以动写静: (富于动态,程度加深)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遥看瀑布挂前川 以静写动:(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对仗、 用典、设问、反问、反语、互文、反复等
一般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 对比、化用、象征、联想、想象、起兴、虚实结 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以景结情、炼字、 篇章结构技巧: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总分、详 略、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先写景后抒情、 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卒章显志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 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借古讽今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