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制调查1、什么是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是继IP、域名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访问方式。
实名让互联网用户直接使用企业名、产品名、网站名等真实名称,即可直达目标网站,无需记忆复杂的域名、网址,无需http://、www、.com、.net等前后缀,是最先进无需http://、www、.com、.net等前后缀,简便最先进最快捷最方便的网络访问方式。
举例:如果您要访问人民日报,以前必须在地址栏输入、,而现在使用网络实名,只需输入"人民日报"即可直达该网站用人们熟知的名字就可以直达目标。
2、何为网络游戏实名制网游实名制网游实名制全称网络游戏实名制,是针对网络游戏的,玩家玩网络游戏时,需要输入真实的身份信息的制度。
2010年6月22日,文化部正式对外出台网游实名制相关法案《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并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
国家推行网游实名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的游戏时间,-拒绝未成年人登录PK练级类游戏,规范网游环境。
对此,大部分玩家表示赞成,也有人担心实名制能否有效实行,自己提交的个人信息能否保密。
对实名制持赞成观点的玩家表示,推行实名制度后,网游世界里盗窃账号、虚拟物品的情况将会减少。
但也有人提出,玩网络游戏目的就是为了休闲娱乐,如果还要进行身份证登记,感觉违背了玩游戏最初的目的。
3、举例几种常见网络实名制网游,QQ,新浪4、网络游戏实名制优缺点中国首部“网络实名”法律遭遇执行难》——新华网杭州5月23日电(记者裘立华岳德亮)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近日通过的《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是中国第一个要求“网络实名制”地方性法规。
但近一个月时间过去,这部法律依旧被束之高阁,当地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
近年来,网络监督在中国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
比如陕西周老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南京周久耕事件、温州“购房门”事件等,皆是借助匿名网友的暴料,引起社会的关注。
“要保护网络安全,首先要保护网络说话者权益。
互联网是疏导社会矛盾的有效的‘排气阀’,而‘网络实名制’将堵塞这个‘排气阀’。
”浙江大学传媒和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邵志择认为,不能因为网络言论存在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
(节选)《好人不用管坏人管不住网络实名制不可行》——反对一方则提出,一旦网络实名践行,中国将丧失舆论监督和言论自由的平台、丧失反腐败重要力量、决策层失去倾听基层民声之通道、年轻人也没有了最开心的娱乐平台。
届时,高兴的将是贪官和痛恨言论自由之人,失望的将是群众和勤勉的执政者。
不过,若有人蓄意上网发表反动言论,或散布谣言,或确需匿名举报贪污腐败,网络实名对其同样无法控制。
君不见股市上的老鼠仓、倒卖身份证开户的问题从来没能得到遏制。
现实中无法做到的,试图在网络上实现,更是枉然。
尤其眼下个人信息泄漏如此猖獗,利用他人信息上网发言,几乎可以视作没有门槛。
仅此一条,就可令网络实名制全线崩溃。
(节选)事实上,早在2003年,当时清华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就提出了网络实名制的主张。
“李希光建议人大禁止网上匿名”事件,当年引起了各方沸沸扬扬的争议。
李希光之所以建议人大禁止网上匿名,其理由是:你不能因为是在网上,就可以发匿名的东西,就随便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这同样要承担名誉损害责任的。
奇怪的是,李希光先生后来却向媒体表示:禁止网上匿名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
“李希光事件”最后的结果是:网络实名制在当年终于没有实行。
新浪网全球资深副总裁、总编辑陈彤:坚决反对网络实名制,网络的魅力就在于“匿名”,在网络里大家才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
至于匿名诬蔑或发表违法言论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
著名互联网法律专家于国富:韩国信息通信部颁布的这个规定属于部门的规章制度,不具备法律的效力。
此项规定颁布的本意可能就是要网民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网络实名可能不一定能够达到这种效果。
目前不赞成搞“一刀切”的实名制。
新浪网专题《中国专家激辩互联网实名制》。
上面有较多的事例。
《网络实名制何去何从?》——人民网……网络实名制破坏网络民主、损害言论自由、监控网民行为、泄露网民隐私、增加管理成本,不可行、没必要!《评论:网络实名执行难透出懒法思维》好在由于技术条件不充分、工作量太大等原因,杭州的大小网站既不可能全面核实网民的有效身份证明,也普遍缺乏积极性,从现在的情况看,网络实名制几乎是一个注定了无法执行的“馊主意”。
一个几乎注定了无法执行的“馊主意”,为何会进入正式的立法程序,并经过地方人大审议通过成为地方性法规呢?他们难道就没有想到,这类法规必然会遭遇执行难吗?我以为,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十有八九是早有预见的,只不过他们对此并不在意,因为他们的职责是立法而不是执法,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完成这个“立法任务”,至于执法者能否完成好“执法任务”,大约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网络实名制,还是免了吧!》——不可否认,互联网上确实存在诽谤、侵犯他人隐私的现象,但相对于网民们巨大的基数而言,上述现象毕竟只是极少数。
实施实名制,无非就是为了在通过互联网诽谤、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出现时,能够迅速地定位相关责任人,提高破案的效率。
但网络实名制注定了只能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实名制乌托邦”,而且,还有可能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效应,即公权对于私权的肆意侵犯。
互联网的出现使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信息发布者或出版者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就是互联网的魄力之所在。
由于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方便易得、成本低廉、传播迅速、受众面广,而且具有互动性、匿名性,使处于社会底层的“沉默的大多数”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平衡。
当然,不管通过网络,还是通过传统的传播媒介,诽谤他人或侵犯他人隐私都是一种违法行为。
然而,我国并不缺少制约这些行为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只要司法机关能将之落到实处,增强执法的力度,不打法律的白条,已足以有效降低诽谤、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发生的概率。
至于“网络实名制”,依我看,还是免了吧!(节选)《新华网:网络匿名为确保民主实现提供了基础》——摘要:网络问责与网络监督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入公众的视野。
互联网快速实时和匿名等特点让民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情权,为确保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5、周边国家的网游实名制开展情况防沉迷系统实行的“网游防沉迷系统”,刚开始很多人都以为实行“防沉迷”之后会对玩家造成很大的影响,可事实并非如此。
现在的网游进入公开测试后,玩家注册账号时,虽然也要求填写真实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但由于无法找公安机关认证,注册系统无法辨别玩家填写的资料是否真实,只能走走形式。
这个系统虽然对玩游戏时间过长进行了一定限制,但几乎所有参加“防沉迷”的游戏都是仅对几个免费游戏服务器进行了相应的设限,而绝大多数玩家的“老服务器”并没有运行防沉迷系统网游实名制国家推行网游实名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的游戏时间,拒绝未成年人登录PK练级类游戏,规范网游环境。
对此,大部分玩家表示赞成,也有人担心实名制能否有效实行,自己提交的个人信息能否保密。
对实名制持赞成观点的玩家表示,推行实名制度后,网游世界里盗窃账号、虚拟物品的情况将会减少。
但也有人提出,玩网络游戏目的就是为了休闲娱乐,如果还要进行身份证登记,感觉违背了玩游戏最初的目的。
网游实名制有三个系统:一是注册系统,玩家需提供身份信息;二是面向社会的查询系统,家长可查询到孩子在玩哪些游戏及在线情况;三是认证系统,与公安部门配合对注册信息进行认证。
一旦发现使用虚假身份注册的用户,将会对玩家级别、经验值、道具等清零.LZ可以借家长的身份证。
6、我国当前实行网络实名制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赞成实行实名制的观点:推行网络实名制其实对于规范互联网世界,防止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非常必要,越早、越快、越广泛的实行越有利,理由如下:第一、网络实名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网络道德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匿名”,互联网很流行一句话“在网络世界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匿名”性。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匿名”的弊端逐渐显现。
由于“匿名”让假银行网站骗取帐号密码、黑客木马盗取虚拟财、入侵电脑肆意破坏等报道时见报端。
由于“匿名”让垃圾邮件满天飞舞,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垃圾邮件中寻找重要工作邮件。
网络实名制的实施无疑可以让这样的这些人在想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时候有所顾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第二、网络实名制对于保护青少年将起到重大作用。
互联网的交互性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其它方式无法比拟的。
这样的交互性让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互联网中的事物,同时这些虚拟世界的影响必然也会被青少年用于现实世界。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游戏中这一点体现的更加明确。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青少年沉迷在一款充满欺诈,崇尚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网络游戏,长此以后对这个青少年会产生何种的影响。
因为网络而犯罪的青少年的报道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媒体上,这也不得不为我们敲响警钟。
第三、网络实名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我们认为实名制不但不会限制自由恰恰是对自由的保护。
实名制并非是网络的独创,银行早在几年前就就实现了存款实名制。
银行的实名让一部分非法所得的人失去了存取款的自由。
但是对于合法收入不但没有限制人们的自由,反而更加好的保护了合法劳动所得。
网络实名制也是同样的道理,限制的是那些别有用心者的自由,而对大多数网民来说是更好地保护。
实名制维护了网络的秩序,有秩序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第四、实名制可以提升人们的责任感和坦诚度。
虚拟世界只是暂时为人们提供宣泄空间,但人总归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
实名制能让互联网和现实生活真正接轨。
在这样一种公开、公平的氛围中,人们的网络生活会更加理性和生动。
所以网络实名制非但不会成为大家交流的障碍,反而让大家更加亲切友好的气氛交流和生活。
同时也会有效阻止那些谩骂攻击行为,也可很好杜绝垃圾信息的泛滥,从而净化了互联网环境。
反对实行实名制的观点:实行网络实名制,确实能起到打击网络犯罪,维护互联网的清洁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但是对于仍处于互联网发展期的中国市场而言,重要的仍是推广和普及,如果一下子监管过严,很容易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其一,在现阶段实行网络实名制有悖于互联网的初衷与精神,因为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却要现实的人以真实身份出现,则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比如有些人会因为没有注册而无法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或者利用互联网宣泄情绪等。
毕竟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也是很大的,实行实名制必然缩小了互联网发挥作用的受众范围,也就限制了互联网改变社会的能力。
其二,互联网发明之初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面向全世界、面向全层次、面向全领域的平台,如果利用实名制加以限制,则有失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