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铝轮毂行业行动计划——全球范围来看,大量使用铝轮毂是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与钢轮毂相比,铝轮毂具有质量轻、散热快、减震性能好、轮胎寿命长等优点,加之安全可靠、外观美丽、图案丰富多彩、尺寸精确、平衡好、容易制造,综合优势十分明显。
现阶段,相关产业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行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实现了上一阶段产业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条指导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产业先行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二条坚持原则1、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2、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创新经营模式和业态,推动联合重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优胜劣汰;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支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3、机制创新,部门协同。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监管机制,强化部门协同,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创新机制,深化改革。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推进产业体制改革。
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资金投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条产业发展分析全球汽车铝轮毂产量逐年增长全球范围来看,大量使用铝轮毂是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与钢轮毂相比,铝轮毂具有质量轻、散热快、减震性能好、轮胎寿命长等优点,加之安全可靠、外观美丽、图案丰富多彩、尺寸精确、平衡好、容易制造,综合优势十分明显。
2010年以来,全球铝轮毂产量在中国等汽车产销大国的推动下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下滑。
2012年,全球铝轮毂产量为2.56亿只,比2011年的2.25亿增加了13.78%,为近年最大增速;2017年全球汽车铝轮毂产量约为3.44亿只,同比增长5.28%。
区域分布来看,汽车铝轮毂与全球汽车市场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
根据中汽协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汽车销量前五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德国,占比分别达29.93%、18.07%、5.38%、4.13%、3.92%,合计占到61.43%。
全球汽车铝轮毂市场也以上述五大国家为主,其中我国是全球汽车铝轮毂制造中心,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根据铝车轮质量协会数据,2018年,中国汽车铝轮毂共计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累计达99.41万吨,出口金额总计47.38亿美元。
美国是全球范围内汽车轮毂铝化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区域,早在1999年北美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毂铝化率达53%,目前北美汽车铝合金轮毂的市场覆盖率已超过70%。
但是在铝轮毂的生产方面,近几年北美地区产量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2600万只左右,美国作为北美地区最大的铝轮毂生产国与消费国,其产量占北美产量的55%左右。
日本是亚洲地区仅次于中国的汽车铝轮毂生产与消费国,中央精机(CMW)、远轻铝业(ENKEI)、TOPY是日本最主要的铝轮毂生产企业,此外旭铝、日立金属、宇部兴产(UBE)也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规模较小。
2017年,日本汽车铝轮毂产量达到3869万只左右,同比增长4.39%。
印度不仅是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还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这为其汽车铝轮毂行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重视零部件的本土化率,促进零部件本土企业按照跨国整车厂的高标准需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出口便利,印度汽车铝轮毂因此在全球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德国是欧盟主要汽车市场,拥有宝马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
以德国BORBET、RONAL、UNIWHEEL为代表的企业是欧洲地区铝轮毂行业的中坚力量,所生产轮毂多为高端产品,其产品多装配奥迪、宝马等全球知名汽车品牌。
产量方面,2017年,德国铝轮毂产量达到2748万只左右,同比增长5.09%。
全球汽车铝轮毂前景依旧可期汽车工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汽车产业链几乎涉及国家国民经济所有部门,其发展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巨大的辐射和拉动效应。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上游,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随着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产值不断提升,汽车铝轮毂行业也将显著受益。
此外,由于石油危机、能源和环保的突出矛盾,全球对汽车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每个铝轮毂比钢轮毂可减轻质量30%-50%,全球汽车大量使用铝轮毂将成为必然。
为了满足使用功能和市场的需求,汽车铝轮毂也将朝向大直径、轻量化、高强度、美观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条区域产业条件预计GDP增长xx%;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x亿元(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后增长xx%),其中税收占比x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xx%、xx%。
综合各方面因素,本着担当作为、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把“全面性”和“高质量”作为全面小康收官的基本点,作为安排今年目标任务的立足点,确保全面小康成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xx%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xx%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xx%,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x%,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xx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xx亿美元以上,保持进出口稳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x%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xx%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x%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省定目标,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确保完成省定目标。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规划和方案,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地区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创新驱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举措的推进落实,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增强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以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期,全球利益格局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应对风险和挑战的难度加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加大,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
地区面临加快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保持整体竞争力与要素成本上升、区域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等矛盾,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竞争力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难度加大等突出问题。
总的来说,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要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求新求变求突破,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当前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当前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五条目标规划1、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
产业总产值从xx年的xx亿元增加到xx亿元,年均增长xx%;利税总额从xx年的xx亿元增加到xx亿元以上,年均增长xx%。
2、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
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平台。
xx年产业进步贡献率达到xx%左右,重点行业的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
通过跨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xx年销售收入xx亿元以上的产业企业达到xx家以上,产业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以销售收入来衡量)超过xx%。
第六条主要任务(一)优化组织结构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
支持中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
形成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培育做强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适度进行境外投资,逐步建立境外基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以市场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联盟为载体的各种形式的重组联合并购,加快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扶持市场竞争力强、有影响力的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努力打造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产业集中区示范创建工程创建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为特征的产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