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
它是人脑借助语
言,以已有知识为中介,揭示所认知的客体和现象的本质性 及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和关系,对客观现实作概括和间接 反映的心理活动,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因素。
社会建设事业,
要求人们学会思维,富于创造,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启发思维的方法。
1. 循序渐进法
朱熹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
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这说明了做事情都应注意循序渐进, 启发学生思维同样如此。
问题过难,学生没法解决,会打消 他们的积极性;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又不需要动脑,又没有 启迪思维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站在高处,从学生原有水平 出发,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 统化的提问。
层层深入,由面到点,由易及难地启发学生思
维。
如《变色龙》一文,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 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一一“善变” 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 涨,纷纷答“变得快” 、“反复无常”、“蠢”、“好笑”等。
)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 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 劲地回答:“见风使舵” 。
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 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的今天,更需要人们善于进行创造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培 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 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呢?就这个问题, 我谈谈自己在课堂。
)
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经过这样一组循序渐进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2.类比联想法
类比联想,是一种通过比较某类事物的两个对象若干属
性相同,从而推出其另一属性也可能相同的联想。
它是由对
件事物的感知而引起和它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特点,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积极思维兴趣,这样既有助于更深地理解课文,又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例如: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
文“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烈日之烈与暴雨之暴” 这一问题时,应先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在你们学习过或阅读过的作品中有哪些着力描写烈日、暴风雨或暴风雪的文章?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展开联想。
回忆过去学过的课文如
夜走灵官峡》《七根火柴》等描写暴风雪、暴风雨的作用是衬托人物的活动,突出文章的主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描写景物是为了村托人物,交代要素,
突出中心。
通过联想类比启发,很快就使学生懂得写烈日和暴雨的作用,议论分析也很热烈。
3.巧设疑问法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学则须疑。
” 疑,往往能使人感
到“奇”,奇就会觉得“新鲜” 。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
容或课题特点,巧设疑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小石潭记》的教学接近尾声,学生正为自己又弄懂了一篇文章而暗自兴奋时,我巧设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答:没有。
)我却有
个问题没弄明白,(学生竖耳倾听,都想一显身手,帮我
解决。
)前文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
神寒骨,悄怆幽邃。
”可是文章结尾又写道: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奉壹。
”这岂不是前后矛盾?是作者的疏忽,还是另有蹊跷?
这一巧妙设疑,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积极参
入讨论,思维活跃,各抒己见。
)在教学中,抓住矛盾,设置疑点,既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助于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精神的培养,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4.故设悬念法
悬念就是疑团,俗称之为“卖关子” ,其效果就是产生
种勾魂摄魄、欲罢不能的感染力和悬念美。
可以在课前制造悬念,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
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
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
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也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做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药》一文第一课时结束时,我提出:这篇课文以“药”为题,“药”到底指的是什么?(学生对课文
已有初步了解,很快回答“是指‘人血馒头' ”。
)我进一步提出:就这么简单吗?(故意作个长时间停顿)我们下节课再来
研究这个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特别渴望“且听下回分解” 还有一些同学,急于找到答案,一下课就和其他同学讨论起来。
可见,善于制造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思维。
5.创设情境法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
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
如讲授《雨霖铃》时,在课件里播放“长亭送别”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古人
离别与今人离别之差异。
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成语抢答竞赛、诗歌背诵比赛、热点问题新闻发布会、佳作评点报告会、辩论会、校园歌词创作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很多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探新求知,标新立异,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探根究底,并促进学生勇于实践。
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郭能斌,郭莉敏,教师,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