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有目的的创设疑问,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活动。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实现预期目的,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课堂上能否有效提问,是衡量一个的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存在一些遗憾。
一、过于简单,没有价值。
有的课堂满堂问,提问随随便便,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问题一出学生的手就高高举起,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而实际上简单的问题根本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更别谈思维的发展。
二、缺乏新意,篇篇雷同。
可能是因为学
科特点,几乎每篇课文我们都会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我们的套路孩子都了解了,你嘴角一动,孩子都知道你要问什么?试想这样的课堂对孩子还有吸引力吗?三、急于求成,缺乏思考。
课堂上,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发现没有孩子举手,这时我们总会不停地启发。
其实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给孩子足够的间,让他有深度地思考。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有效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提问要站在儿童的角度。
有效的提问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
一位老师第一次上《普罗米修斯》这一课,初读课文,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
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参书上明确要求的,老师在上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他还给了一个锦囊妙计。
尽管如此,孩子在这个环节的表现依然平平。
经过讨论,我们把这个问题换了一种说法:这几个神分别做了什么?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
在第二次上课时,孩子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提问要把握教学的高潮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每节课也应形成高潮点,这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这时提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穷人》一文有一个流行率很高的提问: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开头
部分,多数教师提问均安排在讲读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也基本雷同:表现在地面干浄、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
如果我们的提问是在课文讲读行将结束之时,学生会发现: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的精神内涵上。
两种提问问点一致,问法也相同,但发问的时机不同则效果各异。
这是因为“温暖而舒适”一词虽出现在文章开头,答案却覆盖全篇。
开头发问学生才初知课文,很难回答到位;总结时发问,学生的思维正在高潮点上,根据全文内容作出正确、合理的抽象判断。
这样,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就融为一体了。
三、提问要富有开放性。
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充分思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落花生》这篇课文学完后,我向学生提问:“你们是想做像花生这样默默无闻的人,还是喜欢想做苹果、石榴等引人瞩目的人?”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弹性,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很快积极地讨论了起来,“喜欢做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苹果石榴也不错,现在的人都在追求美,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所以我觉得追求外在美也没什么不对”……学生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起来。
通过给学生提出富有开放性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张平南先生说:“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是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提问就像投入池水的一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及探索的浪花。
”教师课堂提问,要发展学生思维,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充满睿智与灵气,从有效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