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文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具准备:
Flash及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课桌上放着书却在书包里使劲找;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

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寓言,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

(板书: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课本翻到56页,看看《刻舟求剑》是出自哪儿?
生自读《教材大解读》162页人物“吕不韦”和《吕氏春秋》简介。

二、播放动画,带入情境。

三、布置预习,尝试理解。

1.自学生字并在课文中注音,难读的反复读会。

2.自由读文,对照古文和译文,尝试理解古语。

3.找出相关词语的解释并初步记忆。

四、检查预习,掌握学情。

1.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古文和译文。

2.渔歌互唱。

女生读一句古文,男生读一句译文。

3.检查相关词语的意思。

涉─渡坠─掉,落
契─用刀刻吾─我的
遽─立刻,急忙,马上
求─找若─像此─这样
惑─迷惑,糊涂
五、大胆质疑,合作探究。

1.请各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2.讨论交流。

3.理解重点句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归纳: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4.怎么才能捞到宝剑呢?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到宝剑。

六、领悟寓意,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3.把下列词语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守株待兔见机行事墨守成规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
七、课堂小结。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希望同学们做事不能太呆板,要随机应变。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完成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涉─坠─契─吾─遽─求─若─此─惑─二、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完成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涉─坠─契─吾─遽─求─若─此─惑─二、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涉─渡。

2.者─……的人。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岂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