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2 第2课时
2020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2 第2课时
(示例2)这是作者写的一曲悲秋的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 落寞的悲凉来写秋的。虽然文中有些语句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 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 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
5. “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如何理解郁达夫独有的落寞、悲凉?
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3.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 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 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 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 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 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洪波涌起
课内动脑
1.第四段,阅读“像花而又不是花……柔软的触觉”几句,这几句的景物 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我的见解: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 上去,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 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作者的心境,此时大约 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 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 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 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 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 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 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荫的斜平海上; 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 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 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 或秋的半中间。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明月的别《枝观惊鹊沧海》描写秋的清四风句半夜诗鸣是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草木丛生
百草茂
秋风萧瑟
课外认真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 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 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 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 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 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 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一、文本名句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 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3.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地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 像样。
文章不只写景,还把景与人结合来写,使景随之有了神韵。
1. 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这些人生巨变造就了郁达夫忧 郁的性格,这种忧郁的性格又潜在地影响着他的写作。郁达夫是1945年被 日本宪兵杀害的(1985年9月27日,新华社报道: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 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抗战
爆发后,郁达夫来到新加坡,后又辗转来到苏门答腊,郁达夫利用职务之
便,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后郁达夫替一被日本兵暴打
的人交涉,被日本兵逮捕。纪实影片《郁达夫先生》影片末尾,当侵华日 军知道他们随手抓来的翻译竟是郁达夫先生时,他们吃了一惊。
但当时日本已经战败,于是他们很委婉地对郁达夫说:最好是随他们回日 本,他们并不想伤害郁达夫——因为郁达夫是名人,而且也在日本生活了好
新课标导学
语文
必修② ·人教版
第一单元
2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3
课外认真
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混混dùn dùn( 沌沌) tuǒ( )圆 tuí(
椭
2.理解性默写。
niàn( )废
颓
廿) 四 桥
pì( 譬 )如
(1)辛弃疾的《西湖》以动衬静的两句诗是: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 在?
我的见解:在一阵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 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 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 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 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 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 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 匆地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 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 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 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 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 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 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 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 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 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 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 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 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 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 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 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4.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 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5.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节选自《西溪的晴雨》)
【名师点评】本文作者写出了西湖边的西溪的野趣,也捕捉到西溪晴雨变 化中的美的特点。 作者由源宁游西湖失望写起,写西溪的野趣、游古墓的 霉气与恐怖,再写摇船少女的劳动及与老龙夫妇游西溪秋雪庵。作者是在 写人,也是在写情和景。作者将景与人、情结合起来写,突出了人、情的 变化。另外,作者善于从天气的变化中抓住山水景物刹那间出现的神采, 突出山水的特点。作者笔下的山水景色都是活的,都赋予了它们以生命。
3.这篇文章的结尾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请说一下它的妙处。
我的见解: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 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 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作者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北国之秋的 长在。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 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我的见解:(1)自然季节、性格特质对作者文中流露的情感有影响。秋天草 木凋零,本身就能引起文人的悲凉之感,再加上郁达夫本身的性格就属于 忧郁型的,更加重了这种情绪。(2)社会原因也会影响到作者的写作。20世 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 胁,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可以说《故都的秋》中的那种落寞、悲凉之情也是社会生活在郁达夫心中 投影的折射。
二、写秋色的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东汉·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唐·李峤《风》) 3.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8.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4.郁达夫的儿子郁义认为,父亲由于天生的气质和接受中西教育,加上处 于近代中国风雷激荡的时代,造就了他成为一个主张抒发个性的启蒙作家, 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国者。他说,父亲是一个有明显 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事过于感 情冲动。他不是圣人,而是一个文化人,郁义希望文化界不要美化他,也 不要丑化他。有人常常片面夸大郁达夫消极浪漫的一面;其实,他的浪漫 无非是喝酒打麻将以及与各种女性交往而已,他对身世飘零的女性一向持 同情态度。
4.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 是颂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