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第三章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

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

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

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答: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第一。

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六章1.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2.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3、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4.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答: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5.能否说凡是作家就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的主题是:1 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只有处于文学活动中并且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2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3具体的社会人。

第七章1.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4.陌生化:不用习间的称谓,以第一次见用陌生的眼光,如实的描写,使产生新奇感,即用不常见的方式描写事物。

5.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

6.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7.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①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②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③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

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④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8.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①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所遵循的主导线索可能是意识提供的;②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首先,无意识的活动程序来源于意识。

其次,无意识中材料的安排和组合方向也靠意识指引。

意识在艺术构思中虽起主要作用,但无意识在艺术构思中也承担着大量的工作。

第八章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3、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①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罗马诗人贺拉斯---18、19世纪被批判。

马克思反映论认为个别体现出的一般不可能是充分的完全的。

②艺术提炼。

4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的,高尔基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作家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和社会文明的促进者。

5.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英国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是一种否定艺术主题思想,现实人生和社会功能相联系的形式主义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形式美的问题有借鉴意义;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其中蕴涵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审美情感。

第九章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1)概念不同: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情感;象征型文学重在寄寓审美意蕴。

(2)前两者再现或表现都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

(3)前两者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都是相对明确的;后者的审美意蕴是朦胧、含蓄和象征型文学多义的。

(4)取材来源上,从现实中取材;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从以上两者来取材。

第十章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辩证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6.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交、韵味无穷。

第十一章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2.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3.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4.情节与事件的关系: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是把表面上看起来偶然的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