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专用百度文库专用《文学理论教程》习题集一、解释术语:1、文艺学;2、狭义文学;3、文学话语;4、惯例的文学观念;5、话语蕴藉;6、文学;7、精神生产;8、文学创造;9、文学创造的客体;10、文学创造的主体;11、文学创造材料;12、艺术发现;13、创作动机;14、艺术构思;15、形象思维;16、灵感;17、知觉;18、综合过程;19、突出与简化;20、变形;21、陌生化;22、即兴与推敲;23、艺术真实;24、艺术概括;25、情感把握;26、形式创造;27、艺术形式;28、“有意味的形式”;29、文学活动;30、审美。
二、填空练习:1、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3、文学活动过程是一个从艺术生产到艺术价值生成再到艺术消费的过程。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象化论、艺术生产论、特殊的意识形态论、文学起源论、现实主义的创作论、文学历史发展论、文学批评论。
5、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体现在:“对象化”论强调的是它的创造性,“意识形态”论强调的是它的依存性,“艺术生产”论强调的是它的独创性。
6、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7、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理论方式、宗教方式、实践—精神方式、艺术方式。
8、文论史上的几种文学起源说有: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摹仿说等。
9、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10、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具有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人民性和阶级性。
1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12、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体现为两种修辞形态:含蓄和含混。
13、文论史上对文学创造客体的解释有:“自然”说、“情感”说、“原始意象”说等;对文学创造主体的解释有:“摹仿者”说与“创造者”说、“旁观者”说与“移情者”说、“集体人”说等。
14、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15、创作动机的结构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16、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等。
17、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等。
18、构思方式有: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19、文学创造的物化手段包括:行之于心到行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等。
20、文学创造过程包括:发生阶段、构思阶段、物化阶段。
21、文学创造原则:艺术真实、艺术概括、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三、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2、文学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片面)3、文学起源于游戏。
(片面)4、文学的发展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因此它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错)5、诗与应用文的区别在于句子的排列方式。
(错)6、没有社会现实生活,就不能有文学。
(对)7、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就不能掺杂丝毫主体思想情感。
(错)8、文学是无功利的,所以就不能有任何功利考虑。
(错)9、文学是形象的,所以它完全不依赖理性。
(错)10、文学是情感的,它不包含认识因素。
(错)1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都是一种精神生产,因此它们在创造规律上没有什么区别。
(错)12、艺术的职责不是摹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片面)13、那些能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家,都是处于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旁观”位置的人。
(片面)14、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片面)1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对)16、文学创造时,作家的主观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对)17、文学创造的真实性原则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是一样的。
(错)18、艺术概括与西欧文学史上的“类型化”主张本质上是一样的。
(错)19、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
(对)20、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全在于它的语言形式,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之无关。
(错)21、文学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对)四、简答题:1、请简述文学理论的对象与任务。
2、请说明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表现在哪些方面?5、请说明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6、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7、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8、试说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及其原因。
9、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其对应的文学观念是什么?有何解决办法?10、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活动?12、请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13、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有个性的创造?14、举例说明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15、请说明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客体应具有什么特点(特殊性)。
16、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显示客体?17、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者和创造者”?18、请举例说明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9、请说明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意义何在?20、请说明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21、请举例试述作品与意图之间的冲突。
22、请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比较,说明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23、为什么说艺术概括是在“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中实现的?请举例说明。
24、怎样理解“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介入和把握的过程?25、怎样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阐述这种情感把握的诚挚性与高尚性原则。
26、形式创造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和原则?五、论述题:1、请试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请结合实际谈谈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3、论文学创造的主体。
4、论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者和创造者”?请举例阐述。
6、果戈理小说《外套》的素材,来自彼得堡官场的一件逸闻。
一个穷困的小职员酷爱打鸟,靠节衣缩食,拼命做一些额外的零工,才攒钱买了一支猎枪。
万万没有想到,刚一打猎,猎枪就被茂密的芦苇挂到水里去了。
小职员懊恼万分,从此一病不起,直到靠了同事们的帮助,凑钱给他重新买了一支猎枪,才算救了他一命。
就是这件趣事,成了果戈理写作《外套》的契机。
不过,猎枪这一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被改成了外套这一生活必需品;猎枪失而复得,改成了外套得而复失;故事的结局,也由小职员的转危为安,该成了命丧黄泉。
一个带有喜剧性的皆大欢喜的生活事件,经过果戈理的改造,成了因困顿而追求,由追求而幻灭的三部曲,从而对沙皇俄国的官场黑暗和小人物命运的卑微悲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请运用《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阐述果戈理的这一创作行为。
7、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的最初意图是想攻击革命民主主义者格拉诺夫斯基、别林斯基等人,但具体写作中却情不自禁地升起对俄国旧贵族的仇恨。
于是应该赞美的人物却成了“一半像魔鬼”的形象。
请运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来阐述这一写作现象。
8、为什么未经过艺术处理的癞头疮、鼻涕、大便、毛毛虫、死尸之类生活现象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主要客体?请结合创作现象对文学创造的客体进行论述。
9、“游戏说”评述。
10、简述你的文学创造主体观。
11、谈谈你对文学的理性精神的理解。
12、请用文学典型的理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13、马克思认为,音乐造就具有音乐感的耳朵,绘画生产出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请根据所学过的文学理论对这段话进行评析。
14、导演冯小宁在谈到他的《紫日》放映时,一些学生看到日本鬼子杀害中国老百姓时不禁哈哈大笑,他只觉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请分析这一文学接受的特殊现象。
15、下列作家的“宏论”涉及到了文学理论的哪些问题?请运用本学期所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阐发这些问题。
名作家莫言、余华、阿来不久前应邀到清华大学演讲,就当前文学的状态各发“宏论”:莫言说,就写作来说,现在已经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了:出现了美女作家的写作,然后出现了中学生的写作,去年出现小学生的写作,上个月出现了幼儿园三岁小孩的写作。
估计明年就是胎儿的写作了。
进一步我估计可能会出现宠物的写作。
还有当红主持人的写作。
你说人家写的不好?不对。
人家一发行就是100多万。
我们这些抱残守缺的所谓严肃作家拼命调动所有的宣传媒体和机器大加鼓噪,甚至让我们去作秀,也顶多卖10万册不到。
我觉得这两年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网络写作必将全民化。
阿来说,我个人达不到雅俗共赏,我就瞄准了能喜欢我的作品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消费时代,我自己是充满信心的。
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中国文学或者说是我本人的文学,让我吃饱,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还不会吃得太差。
余华说,我与格非1987年就小有名气了,那时我们被称为先锋派。
但我的书卖得好是前几年的时候。
现在的个人写作完全把内分泌和内心弄混了。
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小说才是写内心的,他们的内心宽广,隔了那么久的时间,我们再读他们的作品,依然感同身受。
内心的力量是要传达给你,而内分泌的力量是要把你拉下水。
16、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运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分别阐发它们各自揭示了什么文学理论现象,并请综合这两个现象作出简要的评论。
材料一:余华:读者决定作家谈论当下的文学离不开余华这个名字,他的小说不仅在文学圈内备受推崇,而且拥有广泛的读者,并受到影视界大腕儿们的特殊关注。
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销售量相当可观。
数年前张艺谋曾把《活着》搬上银幕。
如今余华正潜心写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
另有消息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版权已被韩国人买下,计划由姜文执导。
日前,余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纵谈他的小说创作。
记者:您的小说基本都是10万到15万字的小长篇,从来不见您写砖头厚的书,这是一种有意的追求?余华:应该说直到1995年我写《许三观卖血记》,还觉得长篇小说是写得越长越好,那时我个人的阅读还没有出现那么大的变化。
我是作家,但我也是一个读者,除了经典作品,我自己都不愿去读大部头的书了,如果自己写得太长就过分了。
今天能够轻松地掏钱买书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很忙的,像我这样一个作家很容易让人怀疑写那么长的书读了会不会上当。
今天的文学需要的是高度集中的故事、更加凝练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