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能力文献综述

实践能力文献综述

实践,是将我们理想中的事物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是一种外在输入式的教学设计。

它将设计重心放在书本知识的组织与传递上,强调围绕书本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来构建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并设计规范性的教学行为。

这种外在输入式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点与知识逻辑,虽然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性思维,但却无法有效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内在意蕴、体验知识的生命意涵、发展个体的生命智慧,仅仅将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最表面的部分。

实践的主体:肖秀荣提出,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

(2)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

(3)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

贺善侃认为,实践主体的内在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需要子系统、意识子系统和感情意志子系统。

需要子系统是主体活动的推动力;意识子系统是主体结构的文化层面;感情意志子系统是主体结构的心理层面。

修毅认为,活动主体是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的统一体,因此应从三者的统一中揭示活动主体的层次结构。

活动主体分为自然物质层、社会物质层、社会意识层,它们之间的稳定联系构成了活动主体的结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实践能力的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对于这门知识的学习,传统输入式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不合适的。

为了找到能通过一系列专业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效果和积极效应。

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创新之处,深入地开展本课题研究,笔者从“通过专业课外活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角度出发,对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和论文专著和优秀硕士论文进行研究。

从查找到的文献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度已处于较高地位。

纵览所查阅的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分析,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能力的含义、重要性:实践能力的含义、重要性,其在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刘兴亚在《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中曾明确提出,广义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

具体而言,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动手、动脑综合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又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运动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需要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就可能出现许多曲折和失误,就可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最终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挥,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和帮助下,正确理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含义、特征和结构,才能因材施教挖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建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使大学生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实践能力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邓辉、李炳煌在其论文《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也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改造、适应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

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 把实践准确定义为: 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

即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而实践能力则指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 它体现了人的主体价值及其实现的程度。

实践能力的发展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完成, 实践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人的素质形成的重要基础。

广义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 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 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 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

具体而言,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动手、动脑综合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其个体身心发展、生活阅历、所处环境协调发展,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连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的生成过程。

一般来讲, 个体的身体发育水平、健康状况、智力水平、生活经验、教育程度和所处社会环境, 构成了实践能力的形成的重要资源。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依赖实践活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外活动的需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知识之中,实践能力更是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

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明确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又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信息化工作向全方位、深层次地快速推进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推动国家信息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国家的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我国信息化工作向全方位、深层次地快速推进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推动国家信息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国家的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是,在计算机人才供需方面,却出现这样两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产生的原因在于学校不了解公司、企业相应岗位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普遍不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要培养符合专业定位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还得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增加课程设计、系统综合开发实训、课外实践、软件外包装训练等环节,更新实践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那么,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呢?我们知道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模式。

其基本结构是:课堂专业知识讲授———阐述实践的价值———形成、发展学生对实践的正确观点、态度———促进学生实践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推进一般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而课外活动则正是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练习与专精、推进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一步,肖卫初、邓曙光、陈伟宏在其论文《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研究》中明确指出“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的有效途径。

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尽力缩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增进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检验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一些服务社会的能力,找出已形成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如高校内的科技竞赛活动、科研训练、勤工俭学以及社团文化活动,校外的社会调查、科技知识宣传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等。

”“课外科技活动还需要进一步改革:①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科技实践活动。

如面向低年级大学生开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为目的的科普教育工作,如组织大学生听科学技术报告;面向高年级大学生,组织其参加国内外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②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开展科技活动。

个性发展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学校不但要使那些成绩优秀、基础扎实的优异生得到更多更好的培养机会,更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科技学术氛围,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实践的主体:在整个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之中,学生作为整个实践的主体,对于本身的认识,也应该有所转变,李芳在其论文《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中说到,首先,从观念层面上,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明晰新的人才标准和人才观。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跟上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个体必须在思想上打破传统的以知识和学历为主的人才观,树立以“能力为主”的人才观。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在习得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更为重视通识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和实习等,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

其次,要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反思意识。

进入信息社会,我们所面临的信息和知识量空前的庞大,知识更新换代的速率异常之快。

在这样的状况下,学校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难以紧跟知识和信息的发展速率,因此,大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反思意识,养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学会接受和过滤新的知识和信息,掌握社会和市场发展的现状以免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再次,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对自身形成准确的定位和认识,并尽早制定职业规划。

作为大学生,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认识的能力。

因此,学生个体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自己的能力倾向和兴趣所在,并结合自身的专业,来发展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和定位,针对自身特点和未来的目标,及早开始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储备,这不但有助于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更帮助学生可以较为顺利地进入工作领域。

纵观各项研究不难发现,目前虽有不少学者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或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过探讨,却鲜有学者对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师专业课外科技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方面进行延伸。

在此,笔者将试图对此进行研究,以求找到最好的培养实践能力的专业课外活动内容与方式。

参考文献目录[1] 刘兴亚.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1)[2] 邓辉,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2008,(3):162-163.[3] 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计算机教育,2011.(1.25)[4]肖卫初邓曙光陈伟宏,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0.5[5] 李芳. 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 柯羽. 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