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散。
要做到这点,还是我们前面说的要一环紧扣一环,不断有新的发展情节链,要会制造麻烦,要把主人陷于最困难的险境中。
也就是说光有一个情节还不行,要有一个比较吸引人,比较完整连续的故事,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欲擒故纵。
在《虫虫的生活》电视科普片中,多种虫子快速地吃叶子,吃饱喝足后虫子开始洗脸、洗头、洗手、梳理毛发。
梳洗完毕后,一些虫子左右摇摆,一些虫子上下摇摆,它们吃饱喝足后高兴地跳起舞,唱起歌。
接下来昆虫天敌看不过去了,它们一次一次地发起对虫子的进攻。
这里的情节不是单独的,它们是一个情节紧跟一个情节将故事展现开来,从而使观众学到知识,受到启发。
三、悬念等表现手法在电视科普片中的运用悬念是故事片中常用的手法。
悬念能引起观众兴趣,使观众不停地看下去,悬念的作用在于刺激观众,使观众对主人公实现目标的行为产生好奇感。
悬念是不明确以下即将发生什么事。
如在《虫虫的生活》电视片中,虫子吃饱后唱歌、跳舞得意忘形,天敌准备发动进攻捕杀这些虫子,但第一次进攻天敌纷纷扑空,虫子全部逃脱,这就为下一段情节发展留下了悬念,观众会疑惑,这些昆虫天敌怎么没有捕到一只虫子?接下来还能不能捕到虫子?从而产生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好奇心。
而期待是观众坚信某件事必定发生。
当导演唤起了观众的期待感后,就必须要满足观众的期望,看到事件发生的结果,看到事件发生的完整过程。
要把观众带入现在发生的事件中,循序渐进,逐步升级地展开剧情,不时地向观众泄露一些新的信息,使观众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
要一步步引导观众跟着剧情的发展到达终点,使观众参与进来。
两个重大的情节之间要出现一个松弛和平缓的过程,要有张有弛保持观众的期待感。
比如一只蜘蛛在织网,网织好后,它坐在网中央等待猎物,此时观众心里也在期待一只昆虫飞入网中,导演在这时应该选取虫子落网的镜头,来满足观众期待的心理。
再就是要有铺垫,缺乏铺垫是使观众对某一剧情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之一。
铺垫是指提前为后来的情节提供足够的细节基础。
如一个螳螂突然扑过去捉虫,前面要先有虫子破坏植物的镜头,再分别出现虫子和螳螂的特写镜头,然后再出现螳螂捕虫,这样就顺理成章,易于接受。
一个困难出现被解决,另一个困难出现又被解决,这样不断使主人、主事、产生被动,不断地又被解决。
这个解决的过程,也就是电视科普片传播知识技术的过程。
也有些复杂的电视科普片内容多,有许多枝节,这样也可采用平行蒙太奇等手法,最终把许多枝节连到一个终点去说明主题。
总之,电视科普片要发展,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借鉴相关艺术种类的艺术形式,才能推陈出新,更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湖南视协/责编:刘原)观察与思考观察与思考电视与互联网结合——新媒体形态考探◆侯国强一直以来,电视媒体以“你听不到的让你亲耳聆听,你看不到的让你亲眼目睹”的传播优势和特点独占传统媒体鳌头。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传播之后,迅速成为传媒家族的新成员,双向互动、信息海量、服务多样化、覆盖广泛等特点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造成巨大冲击。
因为有了互联网,印度洋海啸、奥斯卡颁奖、伊拉克战争、新款汽车下线、巴仑支海峡的沉船、巴西利亚的足球赛事……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在一瞬间传遍全球。
非洲岛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欧亚大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网络将新闻的含义拓展为:“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实。
电视与网络结合,创新电视媒体传播形态面对冲击,传统媒体迅速反应,吸收网络的传播优势,与网络联姻,走融合发展之路。
国内外众多电视媒体都在不同程度地打造自己的互联网站,视频流媒体、网络直播、网络点播电视节目已经大量出现,许多电视栏目也在积极利用网络为自己“美容”、“变脸”;同时,网络媒体也在汲取电视精华,并且不失时机地将视频形式移植到网上来,大大丰富了网上信息内容。
首先让我们看看演播室的变化。
主持人从满桌的信件中抽出一封来念的情景不见了, 接观众打来的电话也不再新鲜, 几乎所有的栏目都在演播室里摆上了电脑,选读观众的E-MAIL或贴子已常见于荧屏,观众与电视节目的互动通过网络轻松实现了。
央视的《开心辞典》栏目,“去掉一个错误答案”、“求助于现场观众”、“求助于场外电话”,完全可以通过请进一位场外观众来实现,例如,南昌某观众出现在了演播室内大屏幕上,他以清晰的音视频答题,支持了现场选手,还轻松地同主持人交谈了几句……网络宽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利用网络传输高质量的视频信号轻而易举。
其操作的方便程度其实就是在电脑上加一个摄像头,在线参加到节目当中,你就有机会被导演选中,以视频的方式将选中的信号送入演播室与节目互动,无论你在南昌,还是在吉林,也不管你是在美国、英国、还是莫桑比克,演播室都可以延伸过去将你“捕获”。
此情此景,再讨论新老媒体的竞争已经没有意义,也无需争论是网络支持了电视,还是电视给了网络机会,电视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事实,使新的传播形态在不知不觉中被观众和媒体接受和认可。
现场直播观感的无懈可击,几乎零成本地完成了时空的延展。
因此,不断进步的高新技术带来不断创新的传媒形态,为传媒工作者开辟了更大的创新空间,无论是电视栏目,还是全台的外宣工作,都要发挥不同媒体的综合优势,寻求最佳的传播效果。
电视与网络结合,拓展电视媒体传播空间2000年8月,北京电视台直播“暴力伤害亲子案”庭审纪实节目,因为是庭审纪实,电视节目只能局限在法律范畴内。
考虑到案件的社会影响很大,北京电视台网站同时开通了嘉宾在线聊天,邀请了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线解答观众提出的相关问题。
电视上正在播出控辩双方在法庭上的争辩和依法进行宣判的过程,而网民在专家的引导下,就教育、社会、伦理、心理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以及学校、家长、社会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热烈讨论。
本期电视节目收视率很高,网上的讨论同时在线近千人,一度使服务器拥阻。
电视节目结束后,网上的讨论依然延续,这是电视与网络互动的成功范例。
试想,如果没有网络参与,电视栏目本身只有法律的线条,非常单一,而且网民和观众无法直接参与讨论,效果肯定不理想,如果只是一场网上讨论,尽管有展开的机会,但没有电视的现场直播,也会因缺乏号召力而使效果大打折扣。
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互动效应,将案件从法庭映射到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大家能多侧面立体地参与品评,传播效果显著。
随着网络与电视的深入结合,全国各地电视台都在工作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将两者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形成许多网电互动的成功案例。
电视与网络结合,新媒体形态具有无限创作空间电视节目的传播时间是有限的,束缚了电视工作者的思维和手脚。
可是,加上互联网呢?以北京电视台《SK状元榜》为例,这是一档中学生参加的知识竞答类型的栏目,可是由于时间的原因,许多学生无法参与,同样的原因,编导们也只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选出星星点点的题目供选手回答,因此,节目参与人数少,问题数量少。
如果在该栏目的背后搭建起一个网络平台,虚拟出许多个竞赛演播室,规划出许多知识题型组合,让无数个学生随时进入,或观看或答题,网络自动记录答题者的身份和积分,并决定谁继续留在同级别答题演播室,谁可以升入更高级别的答题演播室,最终由电脑判定谁是获奖者并通过网络通知对方,若干的奖品也可由获奖者通过网络随机选定,我们的编导可以从这些竞赛中找出感兴趣的学生和题目,重新组合,以电视手段加以表现,并通过电视号召感兴趣的人们参与到互联网中来。
这种“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是否可以成为许多类型电视栏目的模式呢?网络带宽的扩展和DV产品的普及可能改变我们组织节目的程序。
如果我们要组织“大学生个人风采大赛”,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在网上完成,而太多此类大赛,电视媒体本观察与思考观察与思考身无法承载,网络可以拍着胸脯说:“我能”。
选手可以在网上报名、网上选择参赛类型、网上DV展示自我,你还可以点开其个人网页,了解选手的相关个人资料,甚至可以从选手出生百天的照片上透过稚嫩的眼神,发现其才华的潜质。
组织者可以在网上完成初选、预赛、复赛、决赛,并对感兴趣的地方加以电视表现,无需选手异地往返,免去许多繁琐手续,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同时将各位选手的网上支持率纳入选手得奖名次的考量,这样的操作方式应该可以成为一种模式。
将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短、平、快地生产一类商业电视剧,每天拍摄、制作,每天播出。
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变化、演员的选取都由观众在网上投票,依据大多数人的意愿主导故事的发展方向。
总之,我们的想象空间还可以继续旋转、继续发散……电视强大的号召力及现场真实感加上互联网巨大的时空容纳性双向交互性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我们营造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提供了媒体形态创新的可能。
新生媒体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共同繁荣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互联网已经成为媒体家族的新成员,在挑战传统媒体的同时,也激活了市场,给大家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创新的机会。
如果我们命名电视为T,网络为I, T+I=TI一定是既具有T和I的特点,又有集中两者传播优势而形成新特点的媒体形态!媒体家族在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必将给传媒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组合的方式和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我们应该抓住机会,打造平台,努力创新,在更多成员融合的高度上创造出更新的媒体形态和媒体繁荣。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责编:刘原)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