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负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困气体能在空气中阖,产生便靠灭祐正极产生的气体是屈]产生的气体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 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豚水主体|是|冰川团,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匹3.水何|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 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小循」秆①陆上内循环:陆地一一大气5.水的循环彳L②海上内循环:海洋一一大气L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1)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植物的蒸腾和冰川的升华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2)地球于水体的昨?更新周期最堆的是大气水6.每年的|3月22百|为| “世界水百”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正氧负氢,氢2氧1)实验结论:水*: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国和园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西。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 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1、密度的公式:mP= ------- (公式变形:m=pv v=m / P )P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 水的密度为lo 0X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lkg/m3=lX10 -g/cm3(3)水的密度:软顶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单位转化:1 亳升二lcm?,= 1X10 m3 1 吨=1000 千克二IX 10 &克1 毫升=1X10 t 升 1 升=10%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P =m/v(2)测量步骤:%1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景。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复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F6、压强的计算公式:P=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S7、压强的单位:帕(1帕二1牛/米七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根据公式来分析)(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注意:(1)浮力)(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第五节水的浮力1. 、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可上的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F 浮=G - F 拉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G 排液=PLg v 排(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 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P 捧取千克/米\ v 押取米③)2、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 和浮力F/KJ 大小。
%1 F 畋G 下沉%1 上浮%1 &二G 悬浮此时V 排可物%1 F 浮二G 漂浮此时V 排< V 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血,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1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 衫G(沉到水底时:F 昏+夕支持力二G ) 4. 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1 当P 液〉?物时,上浮(最终漂浮)%1 当P 液< P 物时,下沉%1 当P 液=P 物时,悬浮5. 浮沉条件的应用(1) 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②根据F j?=P mg v in,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 浮不变,P 拙减小, 所以v 惜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2) 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旧身的重力]来实现的(3) 密度计:刻度是下大上小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介物。
3.混合物:由多种(N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一一用汽油擦洗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A.加溶剂B.升温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2、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 ---- 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 稀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溶解度在I一定温度|-卜,某物质在|100克溶制斗怯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鹿质质匐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景(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3)溶解度单位为克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6.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2)溶液中:溶质的质景=溶液的体积X溶液的密度X溶质的质景分数(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M前A%前=1后人后%)(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7.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②外因:温度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1.晶体一一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同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硫酸铜、云母、食盐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2.结晶一一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藐化钠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1.水资源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2.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3.水的净化(1)沉淀法{自然沉淀法加入凝聚剂,如明矶、活性碳等(2)过滤法 ---- 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3)蒸馅把水加热,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的方法称为蒸僧法。
这样收集到的水是蒸馅水,蒸僵水是无色透明的,可直接饮用。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摄氏度~2500摄氏度之间。
从地面向上约12 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12千米到55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55千米到85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在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又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2.大气的分层: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主要分为: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5千米)、中间层(55'85千米)、暖层(85飞00 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3.空气的对流: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
4.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的对流,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是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一层。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晴,阴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2.天气的要素: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3.气温(1)定义: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它告诉我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2)单位:摄氏度(3)测量: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包括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
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4)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C。
(5)世界最高气温:巳士拉(伊拉克)中国最高气温:吐鲁番。
中国最低气温:漠河。
世界最低气温:俄罗斯东方站。
4、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多变的、短时间的气候的突出特点:长时间的、平均的5、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LI出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