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喷采油法
12
5.气液混合物在垂管中流动的结构
13
(1)纯液流 条件: p >pb 特点: 气体处于溶解状态,不作功; ρ 较大, 能耗较大。 (2)泡流 条件: p < pb 特点: 油---连续相, 气---非连续相; 气体举油的作用: 摩擦携带, 所以举油效果很小。 能耗: 重力 摩擦 滑脱
滑脱现象----在混合物向上运动的同时,气泡的速度大于液相 的上升速度,气泡从油中超越而过,这种气体超 越液体的现象称为滑脱现象。 滑脱损失----因滑脱现象而产生的附加压力损失
pt d m q CR n
式中
(2-4)
N、m、C ── 常数 式(2-4)称为油嘴产状公式
q ──产油量,t/d; R ── 油气比,m3/t; d ── 油 嘴 直 径 , mm;pt ── 油 压 , MPa;
21
图2-3 嘴流示意图
图2-4 qm与pB /pT的关系曲线
22
式中
pt1、pt2 ── 分别为换油嘴前、后的油压,MPa; d1、d2 ── 换前、换后油嘴的直径,mm。 qo1、qo2 ──分别为换油嘴前、后的产油量,t/d;
例2-4 某井换油嘴前,油嘴直径为6mm,油压为1.96MPa, 求换成直径为7•m的油嘴时,其对应的油压是多少? m 6 lg 7 解:由式(2-8)得 pt2 1.96 =1.8246 MPa 7 lg 6
HL----持液率, 在气液两相流动中,液体所占单位管段容积的份额。
HL
(单位长度内液相容积 p,T )
单位管长容积
AL A
16
(2) 滑脱损失
pr m ns
Gm ns qm
L L g (1 L )
式中: L g——分别为体积含液.气率(无滑脱持液.气率);
二、自喷采油原理 1、自喷井
油井在完井、测试后投入生产,按其举 油出井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自喷和人工举升 (又叫机械采油)采油方法两大类。如果油 层具有的能量足以把油从油层驱至井底,并 从井底把油举出井口,这种依靠油层自然能 量采油的方法称为自喷采油法,这种井称为 自喷井。自喷井的地面设备简单、容易管理、 产量较高,是最经济的采油方法。
2
(1)四种流动过程同处于一个动力系统中 从油层流到井底的剩余压力称为井底压力(• 井 或 底流动压力,简称油压)。对某一油层来说,• 一定 在 的开采阶段,油层压力相对稳定于某一数值,如改 变井底压力就可改变产量的大小,井底压力变大, 则产出量就要减少。可见油从油层流入井底的过程 中井底压力是阻力,而对油气在垂直管上升过程来 说,井底压力则是把油气举出地面的动力。把油气 推举到井口后剩余的压力称为井口油管压力(简称 油压),井口油管压力对油气在井内垂直管流来说 是一个阻力,而对嘴流来说又是动力。可见以上流 动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动力系统。其中井底压 力及井口油管压力的变化是油井分析管理工作中的 重要依据。
由于流体性质的差别及油气混合方式的不同使得嘴流复 杂化。式(2-4)中的三个常数n、m、C因地而异。虽然方次、 常数因地而异,各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定量关系是一致的。 根据国内外几百个井次生产记录的统计年结果,通常采用的
嘴油公式为:
对于含水井
4d q pt 0.5 R
4d 2 qt 0.5 pt (1-fw)-0.5 R
t2
lg d d
图2-31 pt与lgd/d关系曲线
25
当其它条件不变,仅油嘴大于15毫米时,可应用下列经验公 式估算: p t1 p t2 (2-10) 1.045(d 2 d1 )
q o1 (d 2 / d1 ) 2 q o2 1.045 (d 2 d1 )
(2-11)
11
摩擦阻力
油井自喷条件:
Lv pfr 10 2d
3
2
pwf>0.0098Hρ +pfr + pwh
(2)当pwf> pb> pwh 或pwf<= pb 时, 油管内为两相流动
能量来源: 能量消耗: 井底流动压力pWf (静水压力), 气体膨胀能量 重力 摩擦 滑脱
*
气体膨胀能能否作功取决于油气在油管中的流动结构。
2
(2-5)
式中
qt ──产液量,t/d;
fw----含水率
23
当气油比、油嘴直径一定时,通过油嘴的流量只取决于油压, 亦即油压与油嘴间流量成线性关系。 经过一些油井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当油气比一定,在 不含水的情况下,油嘴直径d<15mm时,• 压和油嘴直径, 油 产量与油嘴直径之间存在以下统计关系。
9
IPR曲线
10
4、井筒内气液两相流动
在井筒中流动的大都是油-气-水三相混合物。
井筒两相流特性 1.井筒气液两相流能量的来源和消耗
当pWf >=pb时,油管内流体为单相流
压力平衡方程:
pWf=pH+pfr+pwh 或 pWf-pwh=pH+pfr
能量来源: pWf-pwh
能量消耗: 重力 pH=0.0098Hρ (kPa)
1
当油层的能量较低不足以维持自喷时,则需利用一定的 机械设备给井底的流体补充能量,才能把原油举升出井口, 这种采油方法称为人工举升方法。如果补充能量的方式是将 天然气加压注入井底进行举油,这种采油方式称为气举采油, 这样的生产井称为气举井。
2、自喷井的四种流动过程
任何油井的生产都可分为三个基本流动过程:从油层 到井底的流动——油层中的渗流;从井底到井口的流动—— 井筒中的流动;从井口到分离器——在地面管线中的水平或 倾斜管流。对自喷井,原油到井口后,还有通过油嘴的流 动——嘴流。所以自喷井从油层流到地面转油站可以分为四 个基本流动过程。如图2-1所示。 虽然四种流动过程各自遵循的规律不同,但具有共同的 特点:
pc r 2 pt K 1
式中
K K 1
(2-3)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
20
p cr ————临界压力比,空气 p cr pt pt
p cr pt
0.528,天然气
=0.546。 油气混合物在油嘴中的流动近似于单相气体流动,在临界 流动条件下,流量的变化不受油嘴后压力pB的影响,此时油 嘴,油压、产量和油气比之间,近似存在以下基本规律:
24
式(2-6)、(2-7)可用于预测换油嘴前后的产量或油压的变化。 在换油嘴的短时间内,油气比、C2、C3均可认为不变,则
pt2
d1 lg d 2 pt1 d 2 lg d1
pt
(2-8)
q o2 q o1
d 2 lg d 2 d 1 lg d 1
(2-9)
t0
t1
c2
c2
c2
qL qL L q m q L qg
g 1 L
qg q L qg
qL、qg、qm——液相、气相及气液两相体积流量,m3/s; Gm——气液混合物的质量流量,Kg/m3。
17
dp m v dvm m g sin m vm dz 2D dz
26
例2-5
某井以8mm油嘴生产时,日产量100t,问换成10mm 油嘴时,产油量是多少? 解:由式(2-9)得 q 100 10 lg 10 =138(t/d)
o2
8 lg 8
四 自喷井的分层开采 (一)、分层开采的目的 当采用合注合采,或分注合采的方法开发多油层非均质 油田时,由于油层渗透率在纵、横方向上的非均一性而产生 层间差异、平面差异、层内差异,致使注入水的水线在纵、 横方向上不能均匀推进,中低渗透层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 发挥。 1.层间差异 层间差异是指高渗透油层与低渗透油层在吸水能力、水 线推进速度、油层压力、采油速度、采出程度、水淹等方面 所存在的差异性。
14
(3)段塞流
特点:油---连续相,气---非连续相; 气体举油的作用: 顶替与擦携带作用, 能耗: 重力 摩擦 滑脱(较小) 在油井井口中往往可以听到一会儿出油,一会儿出气的声音。 (4)环流 随p不断降低,油管中心为连续气流, 管壁上是一层油环 特点:油气两相都是连续的; 气体举油的作用: 摩擦携带。 能耗: 重力 摩擦
19
图中 qm 是质量流量, pt 与 pB为油嘴前、后的压力, 当 pt=pB 时(或 pB/pt=1),qm=0。在曲线ab段上 可看出,当 pB/pt 逐渐减小时,质量流量 qm 逐渐增加, 但当增加到最大值时,继续减小压力比 pB/pt,流量 并不再增加,而是保持最大值不变,• 直线段bc所 如 示,图中最大流量b点所对应的压力比 pcr/pt,称为 临界压力比,其值为:
2 m m
18
三、嘴流规律 当油、气混合物从井底到达井口时,在油嘴 (图2-3)前的油压pt 和油嘴后的压力pB 作用下通 过油嘴,此时压力的变化由井底的高压到较小的 油压,使气体大大膨胀,气体体积流量很大,而 油嘴直径却很小,因此,混合物流经油嘴的流速 极高,可能达到临界流动状态,即流体的流速达 到压力波在流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声速)时的 流动状态,在临界流动条件下,混合物流经油嘴 的质量流量与油嘴前、后的压力比的变化关系如 图3-4所示。
27
在生产井中,高渗透油层由于渗透率高,连通性好,注水效 果好,油层压力高,使该层采油速度高,该井的大部分产量 由该层采出,中、低渗透层由于吸水能力差,油层压力低, 使该层采油速度低,油层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如图 2-37所示。 在高渗透层,由于吸水能力强,水线前缘很快向油井突 进,使油井过早含水,甚至造成水淹。因此,解决好层间差 异成为油井稳定高产的关键问题。 2.平面差异 由于油层渗透率在平面上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井网对油 层各部控制的不同,使注入水在平面上推进不均匀,水线前 缘沿局部高渗透区突进窜入井中,如图2-7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