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主题:形象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情感。

1.首联“破”“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人烟稀少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

两个字真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2、赏析颈联答: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诗人移情于物,以乐景衬哀情,并运用互文的修辞,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之情。

3、“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用夸张的修辞,极言家书珍贵、难得。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4、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无法插上簪子的地步的诗人形象。

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悲已所致。

《雁门太守行》陶渊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赏析主题: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

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答:此两句写景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和夸张,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又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示例三:黑和金色彩鲜明。

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又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金,表现我军将士雄姿英发、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答: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诗人运用典故,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3、诗中先听觉后视觉描写战斗惨烈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渲染了苦寒的战地氛围,暗示战斗双方伤亡巨大,守城将士仍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援军驰援做了铺垫。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主题:本诗借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1、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答:赤壁之战中,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那么春天里,乔家两姐妹就会被关押在铜雀台了。

这两句诗妙在诗人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他相信,只要有机遇,自己也能有所作为。

2、诗人由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感慨,东风指火烧赤壁事,二乔在诗中指代东吴命运。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释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我报”二句:意谓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

报,回答。

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灼《碧鸡漫志》云:李清照少时便有古诗名气,“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其才华被扼制,不能有所作为,故说“谩有”。

谩:徒,空。

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主题:这首词写的是梦境。

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并借回答天帝的话,抒发胸意,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对光明对幸福的追求的情感。

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答: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