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

(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预习交流
1、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古诗,哪位孩子愿意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一下古诗呢?
(指名读—指名评价)
2、交流生字预习情况。
三、探究展示
1、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把诗读得通畅,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
3、同桌互相听读指正,全班展示评价。
4、借助图画,根据诗句联系生活想象出小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教(学)具准备: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小儿垂钓
一、创设情景
1、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出示图画)你能看出是谁在干什么吗?
(生根据图上内容进行回答)
2、有一位大诗人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
●单元及主题:20《古诗两首》
●共课时
主备人
耿全霞
第课时
上课日期
●教材解读:《池上》和《小儿垂钓》都是写儿童的古诗。《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
其中,写事的诗句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借景抒情的诗句是不解藏踪迹,浮萍
一道开。“不解”的“解”意思是懂得。《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作品,描写小儿外形的诗句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表达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是路人
此处使用手写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教学反思: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
《小儿垂钓》一诗,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7、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
8、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达标检测
1、读一读,再选一个词语造句。
对应 应答 反应 应用题
倒映 映照 放映 映山红
2、背诵古诗。
五、总结拓展
1、你喜欢诗中的这个男孩吗?为什么?
(预设:喜欢,因为他天真可爱。)
2、古代的许多诗歌描述儿童的可爱的形象,写得太好了,我们来读读:
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遥招手”的“遥”意思是远远的,“不应人”的“应”
意思是:回答。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儿童十分喜爱的心情。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过程
自我修改
共案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
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4、用生字卡片做识字游戏,巩固生字。
5、小组内读古诗,图文对照领悟诗意,看看能读懂什么,将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提出来。
6、全班交流读懂了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解决。在最疑惑的地方,教师作精当的点拨,相机指导学生结合诗句和图画了解“蓬头”
“垂纶”、“稚子”、“借问”、“不应人”等重难点词语,让学生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
⑵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⑶放牧的孩子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村晚》)
六、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此页可以复制使用
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