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实践地点:灌云实践时间:2013年2月4日
县伊山镇敬老院
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至理名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和温暖,既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小组开展这一实践活动,是为了通过调查孤寡老人集中赡养情况发现问题并发现解决办法,同时呼吁更多人帮助和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孤寡老人、弱势群体、关心、救助、和谐社会
正文:
一、根据我们去伊山镇敬老院调查我们了解到:
1.伊山镇敬老院的基础设施。
敬老院座落于郊区,被绿树环绕,环境优美且气候宜人,非常适合老年人居住。
通过政府扶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伊山镇敬老院已初具规模。
刚走进敬老院,我们就看到了一排排白墙红瓦的小楼,在小楼下,老人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天或玩乐。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敬老院一共有几百间宿舍,并且每间宿舍里都配有卫生间,生活质量非常好。
2.敬老院中老人的基本状况。
灌云一直盛行这样一句话:“七十岁是孩童,八十岁是少年,九十岁才算刚刚成年”。
所以这些老人都很念家,这里住的老人好多都在这里住了十几年的了。
经过与老人家聊天我们了解到许多老人住敬老院是因为家中无人照顾,而儿女又不放心年迈的独自在家,所以把他们送到敬老院。
一个姓薛的奶奶说:“要不是儿女不在身边,而我又经常生病,家中无人照顾,即便敬老院生活再好,我也不会来”。
由此可见,老年人在生活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二、虽然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越来越多,老年人在生活中还是存在很大问题
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整个社会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各个城市和农村带来了不少问题,这点在农村老年人的保障问题上尤为突出,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是对老年人群生活的重大挑战。
1.青壮年流出及家庭养老模式的改变
在农村老年人的心中,身体健康、儿女孝顺是幸福生活的最主要基础,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掏空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老人不但要守屋帯孩,还要管理庄稼。
因此,一部分老年人便抱着自食其力是最大福气的观念。
事实上,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结构非常单一脆弱。
农村老人们大多自己没有很多积蓄,老人们要求不高,只求儿女孝顺,衣食有所着落。
农村养老的一般形式是由子女们分担父母的物质生活来源,但是,大量青壮年流出农村之后,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开始难以为继。
2.老人权威的降低和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
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之所以长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传统伦理观念的支持,二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老人在家庭中一般具有决定权威。
但是,近年来,我国农业社会的转型,传统农业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老年人支配大家庭财物的权力丧失,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威也随之降低。
其次,农村青年在流入城市后容易受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完善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有意识要放弃对家庭老人需要承担的赡养责任。
这些现象显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陷入困境。
3.农村老人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
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自2007年启动以来,现今的参合率已超过90%,农村老人小病在村卫生室看,大病则在镇或县卫生室看,医疗费可按比例报销。
但是,这些钱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老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加之卫生院收费名目繁多,看病报销后的费用还是很大。
我曾经就看过一个老人身体里起了一个囊肿但没有钱,每天只能挂着消炎水。
由于老人在年轻时高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他们只是在病发非常严重时到村卫生院打小针或打点滴做缓解治疗。
病情潜伏期和慢性发作期基本不做治疗,甚至有时候因病痛不能进食,也只能强忍住。
因为这些小的医疗费一般要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承担,有了大病,则由子女承担。
但是;由于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了大病而不能接受治疗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因此,基于我国现行农村医疗水平依然普遍较低的状况,导致许多老年人的医疗
还得不到基本保障,所以需要我国继续逐步完善起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三、关爱老人,家庭、国家、社会应该做些什么
1.国家法律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所以,对家庭来说,只进行经济、物质上的供养是远远不够的。
“常回家看看”是人人挂在嘴边的话,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
现在的年青人外出念书的念书打工的打工,无暇顾及家中老人的生活,我建议,每个有老年人的家庭必须保证老年人能得到照顾,最好能和老人一起生活。
老年人就像小孩子,对老人要有耐心,特别是在老人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要求你每一句都认真听,但你必须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因为有些连你自己都不记得的事,他们却帮你记着,他们值得你尊重。
2.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骤然进入老龄化社会,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保障系统方才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接纳和解决几亿老人的生活服务、护理及赡养工作。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将社会养老措施和家庭养老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既要保证社会养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不断提高,又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发展农村家庭养老的有益方面,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而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因此要继续弘扬敬老爱老的社会荣辱观,努力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晚年。
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挥农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群众组织的积极性,例如老年协会可以对老年保障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3.对于国家,解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非常必要。
邓小平曾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保障问题本质上还是发展问题。
而改革和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所以我国的老年人保障问题将会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会更大。
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将是我国解决老年人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就是“三农”问题,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加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财力,从基础上更好的完善农村社会转型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老人,为社会奉献,为家庭奉献,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钥匙,不仅养育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向我们传播做人的道理,虽然我们有时候感觉老人家们知识陈
旧、思维方式过于正统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们心灵最后的最坚定的依托,我们在现实中碰壁之后,返璞归真,依然会感觉到老人家们传承的是至理名言。
这是我们民族的魂,经由老人们,再经由我们,一代代传承。
所以,我们政府关爱老人,社会关爱老人,家庭成员关爱老人,是绝对正确的,应该的。
关爱老人,就是敬重老人,尊敬老人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就是提供更多的便利使老人感受到关爱,就是自立自强为老人创造更好的頤享天年的环境,就要对老人放手,使他们有高兴的生活方式,就要常回家看看。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百度百科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大学生孤寡老人生活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