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 陈寿《三国志》中提到“公文”一词 • 曹丕《典论.论文》 • 陆机《文赋》 • 挚虞《文章流别论》 • 刘勰《文心雕龙》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的秘书工作
一、晚清时期的秘书工作
政府秘书工作开始参照外国制度 ▪ 1911年5月《内阁属官制》规定内阁设“承宣
厅、制诰局”,负责秘书工作。陆军部首先设 置“承政司”,下设“秘书科”等四科。 ▪ 地方总督、巡抚等大员身边设“秘书员” ▪ 近代技术在文书档案中得到应用
▪ 逐步形成了一些秘书工作制度 西周至春秋时期:正副本制度、保
密制度、用印制度等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人员、机构
秦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郡、县)形成了一支 庞大的秘书队伍,主要有:
御史 尚书 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 博士、主玺令史、谒者令、中书令(中书监、中书 侍郎、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翰林学士
▪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 仓颉造字,任黄帝的史官。《汉书.古今人表》
• “龙……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联命”
--《尚书.尧典》
“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
于下。”
--《尚书》孔氏传
• “古代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 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汉书.文帝本纪》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
长史、主簿、记室令史、掌书记、令史、书吏 特殊现象:宦官秘书
➢ 非官方秘书:门客、幕僚 清末幕僚兴盛及幕学 产生:绍兴师爷,幕馆,《幕学举要》、《入幕须 知》等
• 秘书机构主要有: 西汉成帝 “尚书台”(后改为“尚书省”) 魏文帝 “中书省”、“门下省” 隋唐 “中书省”、“门下省”、“学士院” (翰林院) 宋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元 “中书省”、“行中书省”、“行枢密院” 明 “内阁”(设中书科、诰敕房、制敕房)、 “通政使司”、“司务厅”、“尚宝司” 清 “内阁”、“翰林院”、“军机处”(设方 略馆、内翻书房)、 “通政使司”、“奏事处”
批红、票拟制(条旨制) 行移勘合制度
催办制等
战国 主官签发制度
▪ 秦汉: • 对公文的名称、用途,甚至用语都作了
严格的规定。
《秦律》“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 请,毋羁请。”
行文避讳制度(秦始皇) “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 民称之为陛下,其言曰‘制诏’”
--蔡邕《独断》
• 有专门的文书传递制度 “邮”、“亭” 后代改为“驿”、“驿站”
清:
统一奏本格式,限定题奏本章及贴黄 的字数,书写规则
秘书的选拔、使用、考核、监察制度
隋唐、宋元、明清都有严格的秘书选 拔、选拔、使用、考核、监察制度
• 唐:官吏铨选标准:身、言、书、判。 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文笔
流畅,文字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和实际工 作能力强
考核制度:德、行 德的标准是“四善”,德、慎、公、勤 行的考核标准有27条
• 同一官名,同一机构,朝代不同其职掌权限也 有变化。如“尚书”
为了限制秘书弄权,历代帝王往往不断设立 新的秘书机构,于是数千年封建社会中重复出 现一现象:某一时期大权在握的官员,往往是 前一时期皇帝秘书的较低的内廷官,到下一时 期,又逐渐被新起来的皇帝秘书取代。
一、秘书与秘书工作的起源
古代秘书名与实不符,主要从现代 秘书的基本职能去考察。
秘书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路漫漫其悠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查找我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秘书陈布雷、田家英的一 些相关资料。
撇开两人的政治背景,思考两位作为秘书都有哪些共 同之处。
分析两位著名秘书的得与失。
陈布雷
田家英
第一节 我国古代秘书工作
• 古代官职的职责范围、官僚机构设置与 现代有所不同,把某个职位比为秘书职 位,某个机构比为秘书机构,有时可能 不完全准确。
▪ 随着国家职能的发展,秘书工作逐步完善、成型
早期“巫”、“史”不分 后逐步有了专门的机构及官员配置 商末周初:秘书机构--太史寮
天府 太史,左、右、内、外四史,椽史,掌节, 守藏史等
▪ 出现了一些处理行政事务的专门文书,形成了 最初的文书工作 如:典志、诰、命、谕等 最早的政治文件汇编《尚书》
典:上古帝王分布政令、法典的文书。 命:下达文武百官的文书。 诰:君王对臣下的命令。 谕:君王对臣下的训示。
魏晋南北朝: 请示类公文一文一事制度
▪ 唐: • 对公文的用纸、撰制用语、折叠、誊写、用印、
封存装、收发、登记、移交有明确的细则 “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
• 贴黄制度:贴黄,公文如有变动,可另写小块 黄纸补贴。
• 保密制度:唐对中书舍人有四禁“一曰漏泄, 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误忘。”凡泄密者 轻则杖责,重则绞刑。
(二)主要秘书工作
• 文书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 • 参谋言谏 • 上下信息传递沟通工作 • 社会调查(了解民情) • 信访工作
如:匦使院 • 会务工作(典礼活动组织)
(三)秘书工作制度
文书工作制度:
保密制度
行文制度 三省制度
请示类公文一文一事制 文书立卷制
限期承办制 贴黄、引黄制(公文摘要制度)
▪宋元
• 宋保密制度:枢密院专管机要文书的官员不准 私出访问,也不准接见客人。
• 引黄(公文摘要制度):章奏文书须将内容要 点、呈递日月写于黄纸,贴于封面或正文之前, 称为“引黄”
• 催办制度:专事催办、限期催办。 宋:催驱房,元:急传铺 五百里内十五日一催,一千里内三十日一
催,三千里内七十一催,如三催不报,主管官 员则解京问罪。 • 元公文照刷、磨勘,文书立卷等制度
• 明: 明朝规定,四品以上的官员,九年任满时
自我鉴定,由皇帝亲自考核裁决优劣。五品以 下的在一考、再考、通考后,由吏部、都察院 再出题考核,之后再鉴定工作成绩。
考试内容有三项:文理粗晓、行移得当、 书札不谬。
“当执奏者无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 敷陈者毋隐蔽,当引见者毋留难”
(四)公文写作和理论研究
▪ 明: 批红:票拟(条旨):百官奏章先由内阁大学士用 小纸条写上初步处理意见,贴在文书上供皇帝 参考。
限期承办制度:小事5日,中事10日,大事 20日,限期内完成,误期受罚。
行移勘合制
提倡公文“辞尚简要”、“直言简易”,三 令五申禁止浮文妨要,要求“删去烦文,务从 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