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解读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解读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容貌才情寡二少双、心地品质超拔群芳、思想境界独领风骚而又深具悲剧色彩的绝代佳人。

曹雪芹不吝笔墨,对她倾注了款款深情,扼腕了她的悲剧,吟哦了前卫的女权理想,以此来呼唤女性的觉醒。

本文将分别从凄美形象、才女形象、现实意义、美学内涵等方面来解读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凄美;才女;现实意义;美学内涵《红楼梦》是我国一部深具宏阔场面与浓郁悲剧气氛的鸿篇巨制,书中的每一个女性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林黛玉是其间的一个巨擘翘楚。

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容貌才情寡二少双、心地品质超拔群芳、思想境界独领风骚而又深具悲剧色彩的让人击节而赞的绝代佳人形象。

其艺术形象是人们心壁上最飘摇出尘的理想之花。

一、林黛玉的凄美形象(一)外在之凄美书中对林黛玉的纤弱多病有多处描述,如其母亡故时林黛玉旧症复发,宝黛初次见面时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等等。

林黛玉的纤纤弱质、幽幽病态,是其外在之凄;而林黛玉的皎皎玉颜、曼曼清影、楚楚韵致,则是其外在之美。

林黛玉的美貌是公认的、雅俗共赏的,恰如书中所言:‚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

‛林黛玉出场伊始,曹雪芹巧借王熙凤的嘴及贾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倾国倾城。

王熙凤一见林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清丽脱俗、绝美奇美的黛玉形象跃然纸上。

除却林黛玉出场伊始,书中其他章回对林黛玉美貌的侧面描写,亦数不胜数。

譬如俗不可耐、审美观与贾宝玉大相径庭的薛蟠,就为林黛玉的袅娜风流、绝世美丽而心醉神迷,曾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早已酥倒在那里‛。

李纨亦曾对林黛玉的美貌深赏长颂:‚容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惟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

‛下人们亦多有夸赞林黛玉‚天仙似的‛的。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二)内在之凄美孤凄悲凉的身世、寄人篱下的处境造成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小性儿。

然多愁善感实为蕙质兰心的她增添了几许纤柔婉约与诗情画意。

而小性儿亦使清灵疏秀的她更多了几许灵慧与可爱,且小性儿亦仅表现于她尚未探明贾宝玉真心之时,委实无可厚非。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小性儿,是其内在之凄,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林黛玉的率真诚挚、活泼开朗、宽容大度、善良热情、随和仁厚、可亲可敬、温柔体贴,则是其内在之美。

以下试举几例。

1、率真诚挚——林黛玉的纯洁使然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并列《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位的两株奇葩。

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唯有黛钗二人的判词是合二为一的,‚可叹停机德(赞薛宝钗具有乐羊子妻相夫教子的美德),堪怜咏絮才(赞林黛玉之聪慧才华不在东晋著名才女谢道韫之下)!玉带林中挂(叹林黛玉),金簪雪里埋(叹薛宝钗)。

‛因之这对‚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红楼双璧‚孟光接了梁鸿案‛的深情厚谊,无疑是曹雪芹和理智的红楼爱好者所乐见其成的。

而林黛玉的率真诚挚于其和薛宝钗的友谊中就可见一斑。

平心而论,最初林黛玉因为情所累而对薛宝钗心存芥蒂是无可指摘的,从滴翠亭薛宝钗扑蝶时偷听了丫鬟说话而后又使金蝉脱壳之计嫁祸林黛玉此事就可知薛宝钗为人的确奸诈,是以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

然人多有两面性,薛宝钗便是如此,其工于心计的另一面是温柔敦厚。

在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兰言解疑癖‛,继而第四十五回薛宝钗提出为林黛玉送燕窝后,林黛玉柔情易感、温软宁洁的心便彻底被薛宝钗的温柔敦厚感动了。

因之林黛玉率真诚挚地对薛宝钗推心臵腹,与薛宝钗‚互剖金兰语‛,还直言:‚若不是从前日看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钗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在林黛玉的率真诚挚中得到了缓和,且钗黛二人至此成为惺惺相惜的金兰姐妹。

此后,林黛玉待薛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且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贾宝玉面前坦言薛宝钗‚竟真是个好人‛,林黛玉风清月明般的率真诚挚由此一览无遗,这是林黛玉的纯洁使然。

纵观全书,王熙凤对林黛玉总是抱以极度的信赖,恰是这份信赖又反映了林黛玉的率真诚挚。

譬如第二十五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进来瞧宝玉。

李宫裁,宝钗宝玉等都让他两个坐。

独凤姐只和林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他们——王熙凤内心深处是瞧不上赵、周姨娘的,由‚独‛字已可见一斑。

而王熙凤对林黛玉的信赖则由‚只‛字可一览无遗,王熙凤独独拽着林黛玉避开自己不喜欢的人,可见林黛玉率真诚挚,值得信任,于王熙凤而言甚是亲厚。

以林黛玉自矜自重的个性与书香门第里的闺秀身份,若非‚协助‛王熙凤,林黛玉断不会如此无礼。

这从后文赵姨娘顺路到潇湘馆探望林黛玉,林黛玉赔笑让座,以礼相待,虔诚地领了她的顺水人情,真心地表示感谢这一情节中可见一斑。

又如第四十六回,王熙凤明知邢夫人会来找她商谈鸳鸯给贾赦做妾的事,还有意先打发平儿随处逛逛再回来,后来鸳鸯的嫂嫂金家媳妇在被鸳鸯、袭人、平儿抢白一番后,在邢夫人和王熙凤面前,羞恼地诉说着,又提起袭人的帮腔和平儿的在场,此时书中就这样描写——王熙凤便命人去:‚快打了他(指平儿)来,告诉他我来家了,太太也在这里,请他来帮个忙儿。

‛丰儿忙上来回道:‚林姑娘打发了人下请字请了三四次,他才去了。

奶奶一进门我就叫他去的。

林姑娘说:‘告诉你奶奶,我烦他有事呢。

’‛凤姐儿听了方罢,故意的还说:‚天天烦他,有些什么事!‛——毋庸臵疑,这是王熙凤让丰儿配合她演这出戏给邢夫人看的。

王熙凤既敢找林黛玉当‚挡箭牌‛,自然是对林黛玉有着非同寻常的信赖。

试想,若非林黛玉率真诚挚,值得朋友托付,以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太聪明‛,会屡屡如此信赖林黛玉?2、活泼开朗——林黛玉的烂漫少女情怀从林黛玉和贾探春交往时的兴趣相投、谈笑时的互相打趣中,可见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其实并不乏活泼开朗的烂漫少女情怀。

书中凡有群芳聚会的情节,总不缺林黛玉与贾探春的身影,旁人倒是时有缺席。

尤其在诗社活动中,除却史湘云和香菱,恐怕再无人如林黛玉、贾探春般怀揣一颗炽热之心了。

另外,书中不乏林黛玉与贾探春互相打趣的描写,如第三十七回,结海棠社时,贾探春自称‚蕉下客‛,林黛玉即刻以‚蕉叶覆鹿‛的典故打趣贾探春,于博学多才和灵慧敏锐中尽显其活泼开朗。

而贾探春的反映是替林黛玉取个极当的美号。

在众多姐妹中,贾探春独为林黛玉取号,取的还是极美的‚潇湘妃子‛,且为‚潇湘妃子‛的出处、取号的原因作了详尽的解释,同样打趣了林黛玉。

从二人别致有趣的兴趣相投和互相打趣中,足见林黛玉幽情雅趣里的活泼开朗。

林黛玉和史湘云的友谊亦然。

嫣柔轻灵的林黛玉和率直豪放的史湘云,都是充盈着光风霁月般襟怀的纯天然产物,在二人的心有灵犀、配合默契中,可见林黛玉的活泼开朗。

如第五十回,贾宝玉因‚争联即景诗‛落第而被罚去栊翠庵取红梅,此时书中有这样的描写——湘云黛玉一齐说道:‚外头冷得很,你且吃杯热酒再去。

‛湘云早执起壶来,黛玉递了一个大杯,满斟了一杯。

湘云笑道:‚你吃了我们的酒,你要取不来,加倍罚你。

‛——林黛玉与史湘云如此配合默契,自是活泼开朗之心使然。

紧接着,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咏红梅花,薛宝琴咏红梅花的‚花‛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林黛玉、史湘云便一同斟酒齐贺薛宝琴。

薛宝钗便笑道:‚你们两个天天捉弄厌了我,如今又捉弄他来了。

‛由‚你们两个天天捉弄厌了我‛此句可见二人心灵相通、配合默契的情节不在少数。

若非活泼开朗,林黛玉何以与最阳光豪爽的史湘云处处步调一致、配合默契?3、宽容大度——林黛玉性格的真正面目比之小性儿,宽容大度方是林黛玉的真正性格。

譬如第四十一回,在妙玉的栊翠庵中,林黛玉因听贾宝玉对茶赏赞不绝,就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贾宝玉、薛宝钗二人之面对林黛玉出言不逊,可林黛玉却‚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毫不介意,足见其气量宽宏。

值得一提的是,到栊翠庵品茶,林黛玉、薛宝钗是应妙玉之请去的,贾宝玉则是自己跟去的,可好洁成癖的妙玉却反常地拿自己的杯子给贾宝玉用。

面对这种明显含有亲昵成分的举动,林黛玉竟不臵一辞,何其大度!又如第五十回,众人在芦雪庵即景联诗,贾宝玉落第,大家罚他到栊翠庵去讨红梅。

当李纨建议贾宝玉带个人去时,林黛玉插上一句:‚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

‛这说明林黛玉不仅完全清楚贾宝玉和妙玉的暧昧关系,甚至有意为他们提供联络感情的机会。

林黛玉的宽容大度由此可见一斑。

纵观全书,林黛玉待人接物时宽容大度的情节委实不计其数。

在此再谈谈林黛玉对其契友史湘云的宽容大度。

第二十二回,史湘云当众比林黛玉为戏子。

在古代一个贵族小姐被比为戏子不失为奇耻大辱,然林黛玉其实并不介怀,可见其心地宽大。

从林黛玉对贾宝玉说的‚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

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

‛这一番话可知,林黛玉生气源于贾宝玉而非史湘云。

此事过后,贾宝玉一时‚感忿‛写了一个字帖,林黛玉把它带回去与史湘云同看,可见林黛玉对‚戏子事件‛是毫不介怀的,对史湘云依然如故。

另外,史湘云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贾府,‚仍往黛玉房中安歇‛,由此可见二人的相交甚密。

然后来史湘云又转而与薛宝钗同住,且大有远黛近钗之势。

再后来史湘云来贾府又与林黛玉同住了,且在林黛玉面前发泄对薛宝钗为求自保、自顾离去、食言失信的不满:‚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而后又与林黛玉‚凹晶馆联诗‛,虽有哀婉凄切、暗示二人悲剧结局之诗句,却也一唱一和,配合默契,相知相惜,此处史湘云又大有远钗近黛之势。

纵观全书,林黛玉处处与史湘云心有灵犀、配合默契(前文亦有叙说,在此不再骜述),对史湘云这种种时而远黛近钗,时而远钗近黛的言行,毫不介怀,可见其宽容大度。

4、善良仁厚——林黛玉贵族气质里透出的平民精神林黛玉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中的曼妙闺秀,其家世出身、才华学识以及精神风韵都决定了林黛玉宁静娴雅的贵族气质,然这样一位深具贵族气质的雅妙淑女,却是书中最具平民精神的。

何谓平民精神?平民精神就是平等地对待天下苍生的一种悲悯情怀,善良仁厚是其具体表现。

林黛玉的善良仁厚是屡见不鲜的。

譬如第二十六回,贾宝玉房里的小丫头佳蕙送东西过去给林黛玉,林黛玉便抓了两把钱塞在佳蕙手里,由此可见林黛玉对身份卑微的丫鬟的怜惜。

又如第四十五回,蘅芜苑一个老婆子晚上给林黛玉送燕窝,林黛玉请她吃茶,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冷,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并‚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实是善良仁厚,贾府中无人出其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