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厚比经验
s≤H
有吊 变截 弹性方案 车的 面柱 刚性、刚弹 性方案 单层 上段 房屋 变截面柱下段 弹性方案
2.0Hu
1.0Hl 1.5H
1.25Hu
0.8Hl 1.0H 1.0H 1.0H
2.0Hu
1.0Hl 1.5H 1.2H 1.25H
无吊 单跨 刚弹性方案 1.2H 车的 弹性方案 1.25H 单层 和多 多跨 刚弹性方案 1.10H 层房 屋 1.0H 刚性方案
均满足要求。
二.壁柱间墙高厚比验算
H 0 / h 1 2
式中 Ho—— 墙、柱的计算高度; h—— 墙厚或矩形柱与H0相对应的边长; [β]——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按表3-4取用;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墙 22 24 26 柱 15 16 17
表3-4 砂浆强 度等级 M2.5 M5.0 M7.5
【解】 查表得 H 4.5 0.5 5m Ho 1.0H 5m
查表得允许高厚比 [β] = 16
Ho h 5 / 0.37 13.5 [ ] 16
高厚比满足要求
例2:某混合结构房屋的顶层山墙H= 4.1m,山墙为用Mb7.5 砌块砌筑砂浆砌筑的单排孔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厚190mm, 长 8.4m,刚性方案。试验算其高厚比 :(1)不开门窗洞口时; (2)开有三个1.2m宽的窗洞口时。 [解]s=8.4>2H=2×4.1=8.2m 查表3-3 H0= 1.0 H= 4100mm 查表3-4 [β]=26 (1)不开门窗洞口 (2) 开门窗洞口
Ho 1 2 h
高厚比: 砌体墙或柱计算高度 与厚度的比值 允许高厚比
6.2、如何确定H0?(墙、柱的计算高度)
P59 表3.3 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H0
柱 房屋类别 排架 方向 2.5Hu 垂直排架 方向 1.25Hu 带壁柱墙或周边拉 结的墙 s> 2H 2H≥s >H 2.5Hu
砌体结构房屋的设计步骤是:
(1)明确房屋承重体系,确定静力计算方案。 (2)对所有砌体,包括承重和非承重砌体,进行高 厚比验算。 (3)对承重墙、柱进行承载力计算。 (4)对于粱等集中力作用下的墙、柱进行局部受压 承载力验算。 (5)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四、墙、柱的计算截面
一、1、什么是bf? 2、什么时候用到bf? 3、如何确定bf? 二、4、什么是H、H0? 5、什么时候用到H、H0? 6、如何确定H、H0? 三、7、什么是β? 8、什么时候用到β ? 9、如何确定β ?
四、墙、柱的计算截面
7、什么是β? β称为高厚比,它是砌体墙、柱的计算高度H0
与墙的厚度或矩形柱截面的边长的比值。即 H0 β= h
8、什么时候用到β 验算带壁柱墙时,如计算带壁柱墙的高厚 比、承载力等.
阶段和使用期间稳定性的一项 重要构造措施;(防止施工偏差、施工阶段和使用期间 的偶然撞击和振动使墙、柱出现过大的挠曲、轴线偏差 和丧失稳定。墙柱丧失稳定) ②为墙、柱承载力计算确定计算参数;
bs 2 1 0.4 0.7 s
bs s
无壁柱墙、矩形截面柱和壁柱间墙的区别
验算无壁柱墙、矩形截面柱时,计算高度H0按 其原来的静力计算方案查表3-3取用。 验算壁柱间墙时,不论房屋结构属何种静力计 算方案,壁柱间墙计算高度H0一律按表3-3中 刚性方案一栏取用。
确定壁柱间墙高厚比步骤
1.0H
1.0H 1.0 H
1.1H
0.4s+ 0.2H 0. 6s
墙柱高厚比验算
1 的取值:只有在验算自承重墙时才用到
墙体厚度h=240mm时,取1.2; 墙体厚度h=90mm时,取1.5;中间插值。 h=190mm μ1=1.3 ; h=120mm μ1=1.4。
bs 2 1 0 .4 s
五、根据表3-4确定墙、柱的允许高厚比[β]
验算对象:
① 承重的柱 ② 无壁柱墙 ③ 带壁柱墙
④ 带构造柱墙
⑤自承重墙(非承重墙)
影响墙、柱高厚比的因素(a) 砂浆强度等级(b)砌体类型、
墙、柱支承条件(c) 洞口宽度(d) 砌体截面形式(e) 横墙间 距 (f) 构件的重要性
墙柱高厚比验算
自承重墙允许高厚 比的修正系数
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 厚比的修正系数
bs s 门窗洞口示意图
墙柱高厚比验算
表3-4 砂浆强 度等级 M2.5 M5.0 ≥M7.5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β]
注: 1.毛石墙、柱允许高厚比应按 表中数值降低20%; 2. 组合砖砌体构件的允许高 厚比,可按表中数值 提高20%,但不得大于28; 3. 验算施工阶段砂浆尚未硬 化的新砌砌体高厚比 时,墙的允许高厚比取14, 柱取11。
墙 22 24 26
柱 15 16 17
一.无壁柱墙或矩形截面柱高厚比验算
H 0 / h 1 2
式中 Ho—— 墙、柱的计算高度; h—— 墙厚或矩形柱与H0相对应的边长; [β]——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按表3-4取用;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墙 22 24 26 柱 15 16 17
一、确定计算高度H0
1、确定墙柱等受压构件的实际高度H
2、根据表3-3查刚性方案所对应的计算高度H0
二、确定墙厚 三、确定
承重墙取 1 =1.0,自承重墙按墙体厚度采用 四、根据式(3-4)确定
1
2
五、根据表3-4确定墙、柱的允许高厚比[β]
三.带壁柱墙(整片墙)高厚比验算
H0 / hT 12
表3-4 砂浆强 度等级 M2.5 M5.0 M7.5
bs 2 1 0.4 0.7 s
bs s
确定无壁柱墙或矩形截面柱高厚比步骤
一、确定计算高度H0
1、确定墙柱等受压构件的实际高度H
2、确定房屋类别(表3-2) 3、根据表3-3查计算高度H0
二、确定墙厚或矩形柱与H0 对应的边长
矩形柱轴心受压取短边方向的边长
带壁柱墙和壁柱间墙的区别
带壁柱墙和壁柱间墙的区别
1、β= H 0 / h T ≤μμ β (带壁柱墙) 1 2 β= H 0 / h ≤μμ β (壁柱间墙) 1 2
I 2、h T = 3.5i i = (带壁柱墙) A h取墙厚或矩形柱边长 (壁柱间墙) bs 3、μ2 = 1- 0.4 ≥ 0.7 中s取值不同 s 相邻横墙之间的距离(带壁柱墙)
三、确定
1
承重墙取 对于柱取
四、根据式(3-4)确定
1 =1.0,自承重墙按墙体厚度采用
2=1.0
2
五、根据表3-4确定墙、柱的允许高厚比[β]
例1、某单层房屋层高为4.5m,轴心受压砖柱截面为 490mm ×370mm,采用M5.0混合砂浆砌筑,刚性 地坪,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为刚性方案。 验算此砖柱的高厚比。
s取相邻横墙的距离
h T = 3.5i i= I A
i-带壁柱墙截面的回转半径 I、A-带壁柱墙截面的惯性矩和面积。
计算截面回转半径 i 时,带壁柱墙截面的翼缘宽度bf (包 括承载力计算中确定截面面积A时),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对多层房屋:当有门窗洞口时,取窗间墙宽度; 当无门窗洞口时,每侧翼缘各取壁柱高度的1/3 对单层房屋:可取壁柱宽加2/3墙高,但不大于窗间墙宽度 和相邻壁柱间距离。
相邻窗间墙、壁柱或构造柱之间的距离(壁柱间墙)
确定带壁柱墙高厚比步骤
一、确定计算高度H0
1、确定墙柱等受压构件的实际高度H
2、确定房屋类别(表3-2) 3、根据表3-3查计算高度H0
二、确定带壁柱墙界面的折算厚度hT
三、确定
1
四、根据式(3-4)确定2
承重墙取
1 =1.0,自承重墙按墙体厚度采用
2 取值时应注意:
在宽度S范围内的门 窗洞口总宽度 相邻窗间墙、壁柱或 构造柱之间的距离
当计算结果小于0.7时,应取0.7, 当洞口高度等于或小于墙高的1/5时,可取为1.0。
墙柱高厚比验算
bs 2 1 0 .4 s
在宽度S范围内的门 窗洞口总宽度 相横墙、邻窗间墙、 壁柱之间的距离
式中 Ho—— 墙、柱的计算高度; hT—— 带壁柱墙界面的折算厚度; [β]——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按表3-4取用;
表3-4 砂浆强 度等级 M2.5 M5.0 M7.5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墙 22 24 26 柱 15 16 17
hT 3.5i i I A
bs 2 1 0.4 0.7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