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重点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项应用性统计技术,它是由政府组织进行的重要统计工作。

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数量特征,是人们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发现问题、分析规律,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特性。

⑴ 是以企业、金融、政府单位以及各类学会、民间团体、事业组织等微观单位的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

⑵是应用统计学的重要学科。

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经济统计,统计技术才是国民经济核算知识体系的脊梁。

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国民收入的估算工作。

英国经济学家R·斯通主要领导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统计制度制定工作;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为基础创立和发展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和实际统计工作。

1953年公布《国民核算表及补充表体系》(称旧SNA),1968年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新SNA,1993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SNA的修改方案。

此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全球一体化。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或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英文缩写MPS)。

世界两大核算体系(即SNA和MPS)。

两者主要区别是生产理论不同、指标体系不同、统计反映方式也不同。

我国原来实行的是MPS,1984年底开始了建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各项工作,1992年提出了试行方案,并确定在1992~1995年期间分两步实施,这标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工作正式步入国际一体化的SNA体系行列。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有两类,一类是住户,另一类是法人单位。

从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出发,机构可以区分为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

经济领土:指该国政府控制的领土、领海、领空和具有捕捞与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还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即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但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机构部门分类。

⑴ 非金融企业部门;⑵ 金融机构部门;⑶ 政府部门;⑷ 住户部门; ⑸ 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仅将常住机构单位归类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住户4个机构部门。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

特征:⑴ 具有一定生产场所;⑵ 能够获取有关生产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资料;⑶ 具有自己的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生产活动。

一个产品的生产组织就确定为一个基层单位。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层单位,而一个基层单位只从属于一个机构单位。

产业部门。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流通和服务业。

交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

机构单位之间根据市场经济原则相互协议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交易主要有五大类:⑴ 货物和服务交易;⑵ 分配交易;⑶ 金融交易;⑷ 内部交易;(例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等,企业自制生产设备等。

固定资本消耗也作为内容交易处理)⑸ 其他积累交易。

经济流量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和所发生事件的效果。

经济存量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

价格:是货物或服务项目的单位价值表现。

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基本价格(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生产者价格(生产者生产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

基本价格=要素价格+生产税)、购买者价格(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最终支付的市场价格)。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设计体系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构成主要是从事市场活动的交易者、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以及保持市场发育活力的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机制。

数以万计的个别市场基本上可以归于三大类,即产品(含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

市场经济活动是由交易者决定的。

最基本的交易者是以农行为单位的居民和以法人代表为单位的居民以外的机构单位。

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原则⑴ 市场原则⑵ 所有权原则⑶ 三等价原则。

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生活、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⑷ 核算统计原则。

首先是权责发生制。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方法中,将这种记账原则称为四式记账。

还包括其现行价格的核算原则。

第五节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方法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

⑴ 账户中所设科目均为统计指标;⑵ 根据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各个阶段分设账户并连为整体;⑶ 每个账户根据平衡关系设置平衡项;⑷ 账户及账户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联系;⑸ 对双边交易实施四式记账核算。

第二章生产问题核算第二节生产核算基本理论生产核算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

车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和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

英文缩写简称为GDP。

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包括两种,一个是以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测度,一般称为总产值或总产出。

另一种以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测度,一般称为增加值。

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增加值核算1、机构单位⑴、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销售额+(期末-期初)+各项服务产出价值]-中间投入⑵、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生产补贴)+营业盈余2、产业部门⑴、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⑵、分配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注意: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非营利单位: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二、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⑴、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⑵、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⑶、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居民+政府)+(固定资本+存货增加+贵重物品)+(出口-进口)注意:国内生产总值=Σ各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总产出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指机构单位一定时期(年度或季度)在生产货物和服务的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核算。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统计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

按“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出的特点是:在工业企业内部不存在任何重复计算,但在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存在重复计算。

按“产品法”计算农业总值的特点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内允许产品的重复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总产出减:中间消耗一、总消费⒈居民消费⒉政府消费二、总投资⒈固定资本形成总额⒉库存增加⒊贵重物品净获得三、净出口⒈出口⒉减:进口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折旧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中间消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出生产支出总额生产总额第3章投入产出核算其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就是投入产出表。

按所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按所考察的时间期限不同,分表态投入产出表和动态投入产出表。

第一节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和数据所谓投入,是指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所必要的生产消费,它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两部分。

产出分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大类,中间产出就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出就是最终产品。

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横向看,它表明每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从纵向看,它表明每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第Ⅱ象限主要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的结构和最终产品的产业部门结构。

第Ⅲ象限主要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放构成情况。

第Ⅳ象限主要反映再分配关系。

第2节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

a ij=x ij÷X jx ij表示j部门生产时所消耗的i产品数量,X j表示j部门的总产出,i→行(横向) j→列(纵向)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第一节我国收入分配与使用的基本数据前一阶段称为收入初次分配,后一阶段称为收入再分配。

第二节收入初次分配核算收入形成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余总增加值合计合计营业盈余=总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财产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劳动者报酬(住户部门)生产税净额(政府部门)合计合计初次分配收入=营业盈余+应收财产收入(来源)-应付财产收入(使用)财产收入:指资产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资产供他们支配,作为回报,从中获得的收入。

有以下类别:⑴ 地租;⑵ 利息;⑶ 红利;⑷ 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款;⑸ 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盈余。

原始收入:指由于机构单位介入生产过程或拥有生产所需的资产而产生的收入。

国民总收入: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等于国民总收入,初次分配净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净收入。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第3节 收入再分配核算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作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

分为: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经常转移又称现期转移,包括除资本转移外的所有转移,其形式有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和其他经常转移。

数额一般较小。

经常转移分为三大类:⑴收入税主要是现期所得税、财产税;⑵社会保障缴款和社会福利;⑶其他经常转移,如:捐赠、赞助。

收入再分配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经常转移支出现期所得税等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现期所得税等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合计合计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获得经常转移收入(来源)-支出经常转移支出(使用)第4节收入使用核算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照联合国文本的原理,企业部门和铭机构作为生产经营性单位没有消费的功能,不核算消费,其可支配收入全部转化为储蓄,只有住户部门、政府部门和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才有最终消费,因此只有这三个部门才记录消费流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