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
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为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扰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找到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

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

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有用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
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
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

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

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

而且总觉
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
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

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
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
深层次。

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也曾经多
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数学
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
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
的工作情形吧。

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
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

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
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
课堂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

为什
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

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
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
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
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的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不
会感兴趣。

正如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教师的人格是一种无形
的教育力量。

教师人格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进行,而且
直接影响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既可以通过其良好人格创造
一种舒适、宽松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也可
以通过其良好人格吸引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消除师生间
的情感障碍,达到心理相容。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人格
素养,他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个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
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
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
人格来调音的”。

在人格素养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的是爱。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热爱儿童,他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
给孩子们”。

他在第一条中这样写道:“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
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
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职业吧。


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觉得自己在渐渐的走向苏霍姆林斯
基笔下的这类老师。

那么怎样的讲述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
完。

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

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

那么又如
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心灵呢?在实践中我渐渐明白: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

所有的教学设计
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原则。

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了去感悟,尽可能的
尊重学生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与
教材中内容真正理解,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
析更为重要。


教无定法,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

是的,思想的财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读后,我掩卷细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
匪浅,但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只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师只有自身知识积淀丰厚,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屋建瓴,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
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
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


教师要成为学富五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不
二法门。

他强调:“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
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
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
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