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的认识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理论课,而且是注册建筑师考试的基本内容之一。
该课程是指导建筑设计对建筑环境的认识、城市建成环境的认识以及掌握城市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方法等专业知识与设计技能学习的基本原理课。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具体工作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各自的作用和编制的内容及其方法。
要求学生对城市和城市规划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认识,掌握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城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调查、预测、分析和规划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原则、要求和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方法。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与各门专业主干科均有紧密的联系,如建筑学原理、中、大型建筑设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等课程。
1.居住区规划原理以居住区的认识和规划设计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
在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之前,有三个星期的居住区认识实践,保证了学生对居住区和居住区规划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从比较理性的和理论的角度来提升学生对居住区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居住区的构成及影响居住区组织与布局的各项因素;在这样的基础上,从规划结构和居住区各项要素的规划安排的角度来具体阐述居住区规划的各项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将经典的居住区规划组织理论、已经建成的居住区的规划特征及其使用的效果和当前居住区规划的实例及其规划方法等穿插在课程内容之中,并且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知识以及房地产开发的分析等有机地结合在课程的传授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经典理论和当今实际运用的动态,与接下去一学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相衔接。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以对城市的整体认识以及总体规划规划研究和设计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来认识城市、组织城市以及改造城市的思维方式和规划手段,在此基础上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过程以及方法。
因此,在课程的组织上,首先介绍城市规划体系的内容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做什么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建立城市的总体概念,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内容。
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的调查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教授,使学生掌握正确认识城市的思想方法和具体手段,然后通过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指标的确定,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等方面认识城市发展和对城市发展的安排,确立城市发展的多维视角,最后从城市总体布局和城市结构、城市形态等方面阐述城市总体的空间布局的原理,从而保证学生将对城市的认识、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最终落实到城市空间的安排上,同时也将影响城市空间发展和演变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能够融贯到城市空间的组织上。
在课程过程中,在各个阶段都强调多学科知识对城市认识和城市规划的作用并具体阐述这些知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运用,使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成为城市规划知识的综合体现。
本部分内容也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中学生将参与实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规划原理专题讲座以当前城市发展和规划中的核心问题和发展动态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
在具体内容的组织上一般采取在前一学期末根据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研究的状况以及课程大纲确定的基本板块确定课程讲授的主题,并根据主题的内容确定讲课教授,通常安排城市规划系的大部分教授和对特定主题有研究课题的副教授担任主讲。
这样可以保证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换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的前沿研究有较直接的把握。
同时,在课程内容上既保证了各专题之间的相互关联,又可以对各专题的内容有更深入的阐述,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提供导引。
城市规划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安排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结束后的小学期中进行,要求学生针对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对城市和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能对城市和城市规划问题有较明确的认识,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3.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作用: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
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
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
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
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
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
4.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城市规划的原则有五项,包括: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
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6.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
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7.由于这些工作的开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旧建筑、旧居住区在实用、经济和艺术方面的长远价值,开始以新的观点研究旧城、旧区、旧建筑的改造问题。
通过全面调查、精心规划,把旧城、旧区、旧建筑合理地利用起来,使之既适应新的需要,又能保持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续性,从而使城市规划的观念和程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问题的日益严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仅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更大的范围——区域的甚至国土的范围来研究与城市有关的问题。
自从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以后,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的实践以1933年开始实施的美国田纳西州区域规划的成果最为卓著;大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以纽约及其周围地区规划较早,也较有代表性。
40年代制定的大伦敦规划在这方面有创造性的发展。
后来,一些城市纷纷从商业、交通等方面从事大城市影响区域的研究,出现了区域科学。
从区域角度对工矿区进行规划,是区域规划工作的一项内容。
较典型的例子有英国顿克斯特城市规划和苏联顿巴斯矿区规划等。
对风景名胜区、休养疗养地区进行规划也属于区域规划领域。
例如苏联黑海沿海地区和高加索矿泉地带的区域规划。
8.城市规划的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各国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的发展规划,联邦德国的土地使用规划(也称总体规划)和地区详细规划,苏联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
中国编制城市规划,从50年代以来基本上采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外流行的方法:先论证城市发展性质,估算人口规模;再确定土地使用方式,组织建筑空间结构,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及其他主要市政工程系统等;然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
这种规划基本上是一个物质环境规划,为一个城市的未来各种活动安排空间结构,是一幅要在规定期限内(如20~30年内)加以实现的城市物质环境状态的蓝图,用以指导城市建设。
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斩的城市规划方法,如英国在1968年用新的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两阶段规划方法代替原有的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
在规划内容上除了物质环境规划,还增加了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以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目标,因此成为多目标、多方面的更为综合的规划。
这种规划方法仍在发展中。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