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考试大纲
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
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
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三、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
2.市域城镇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
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
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
5.相邻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6.规定城市规划区
四、规划区的划定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镇、乡、村的规划过程中,应首先划定规划区
B.规划区划定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
C.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应划入规划区
D.已划入所属城市规划区的镇,在镇总体规划中不再划定规划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
选项C中只是划定规划区时应考虑的因素,而并不一定要划入规划区。
参见教材P132。
五、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2.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例题:下列关于城市形态的表述,错误的是()。
A.集中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于平原
B.带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于沿河地区
C.放射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于山区
D.星座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特大型城市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放射型形态的城市多是位于地形较平坦,而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
参见教材P135。
六、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
在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上,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交通等各种角度提出特大城市形态布局最佳方案的战略。
其中主要可归纳以下几种设想方案:(1)合理规划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抑制其无序扩展方式,以郊区环状绿带限制蔓延,改造城市中心地区,向高度和地下争取空间,为控制性方案。
(2)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功能,按规划引导城市进一步沿主体轴线或多向扩展,形成更大的放射型形态,而且保留绿化间隔和楔形绿地。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大城市近郊外围培育建造一系列功能较单纯的新开发区或稍远的卫星城镇,形成更大规模的星座型形态。
(4)在几座大城市之间,沿市际交通干线走廊重新配置城市功能,在特大城市周围形成多向串连的城镇系列。
(5)在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大城市远郊范围,在一定距离的隔离绿色地带外,按环状配置新型的小城镇,保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6)在特大城市行政区外附近建设具有独立功能或特殊性质的新城市或城市群。
(7)在城市行政区范围内,大面积分散城市功能,将大城市分解转化为城市共同体或社区共同体,为充分分散方案。
(8)从根本上避免形成单核心形态的大城市,而在保留的大型绿色核心区外围安排组织环状城镇群。
(9)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上,重视根据城市历史和现状保持并发展原来所具有的特征,规划设计上强调继承历史、文化、人文传统内涵以及地方性景观和城市美学建设。
七、转型期城市空间增长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走向多元化。
八、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
例题:下列关于信息社会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城乡界限得模糊
B.城市各功能的距离约束变弱,空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
C.由于用地出现兼容化的特点,功能聚集体逐渐消失
D.网络的“同时”效应使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
网络的“同时”
效应使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城市各功能单位的距离约束变弱,空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
参见教材P139。
例题:下列关于信息化时期城市形态变化的表述,错误的有()
A.在区域层面上看,城市发展更加分散
B.城市中心与边缘的聚集效应差别减小
C.城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减弱
D.位于郊区的居住社区功能变得更加纯粹
E.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导致城市中心商务区衰落
『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信息化时期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将从集聚走向分散,但分散之中又有集中,呈现大分散与小集中的局面。
分散的结果就是城市规模扩大,市中心区的聚集效应降低,城市边缘区与中心区的聚集效应差别缩小,城市密度梯度的变化曲线日趋平缓,城乡界限变得模糊。
网络化的趋势使城市空间形散而神不散,城市结构正是在网络的作用下,以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联系着。
位于郊区的社区不仅是传统的居住中心,而且还是商业中心、就业中心,具备了居住、就业、交通、游憩等功能,可以被看作多功能社区的端倪。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会导致城市中心商务区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