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第38卷第4期V01.38No.4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2005年7月July2005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史道祥(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郑州450004)摘要: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

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关键词:中原文化;历史区域划分;区域特征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5)04—0093—05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这个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统一。

因此,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时候,应从对中原文化的一般认识,上升到了解其各具特色的文化个体现象。

一、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过程“文化区域”(CultureRegion)的概念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文化的形成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区域文化虽然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毕竟脱离不了历史的成因和机缘。

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此地域上的文化共同性和文化联系时,真正的文化区域才算形成”[1]。

一般地说,文化区域起源的初始形式是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考古学文化。

这个时期的文化区域尚未明确稳定,文化水平还不高,它只是在考古文化中显示出了不同器物类型的一致性,同时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古代文献记载中也反映出各地区土著居民不同的生存状态。

具体到中原文化来说,随着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研究的成熟,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探索,对中原远古文化区域业已理出基本的线索: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主体文化是以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豫西南和豫南的屈家岭文化、豫东的大汶口文化。

这些区系并不是简单的人为划分,而是着眼于各个地区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形成的。

同时,各区系内“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大区系间还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连接带,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经历着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到了晚期,私有财产开始出现,氏族也发展为部落和部落联盟。

据文献记载,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原大地分布着若干部落联盟,著名的有三大集团:即西部的华夏集团,包括黄帝、炎帝、颛顼、舜等族;东部的东夷集团,包括太吴、少吴、蚩尤等,其活动区域北自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最南部,南至安徽东部,东至大海;南方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包括三苗、伏羲、女娲等,这一集团的中心在湖北、湖南两省,东部当以今日豫鄂大别山为界以东邻东夷集团,西部则北越南阳一带侵人伏牛、外方各山脉间,以北邻属华夏集团。

这三大集团构成了中原原始区域文化的基本框架[2]。

文化区域的形成阶段是方国和封国文化,这是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色。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晋南和豫西,商文化以商丘一郑州一偃师一安阳而围成一个三角中心区,周人在灭商后政治中心东移,形成了以宗周一成周为轴心的华夏文化区。

以豫西为中心,三代时的中原曾经是方国林立,《苟子·富国》收稿日期:2004—09—08作者简介:史道祥(1965一),男,河南渑池人,河南教育报刊社副编审。

·93·万方数据说:“古有万国。

”《战国策·齐策》也说:“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及汤时诸侯三千。

”在中原政治力量强大时,各地诸侯都前来朝贡,《左传·襄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逸周书·殷祝解》:“汤放桀而复亳,三千诸侯大会。

”《史记·周本纪》:“(武王九年)东观兵,至于盟津。

……不期而会盟者八百诸侯。

”特别是西周采取分封制后,“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吕氏春秋·观世》)。

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贵族,也有功臣谋士、先王圣贤后裔,还有臣服的其他方国贵族。

从河南省目前发现的上百座两周城址看,大多数都是当时的封国。

在这种以宗族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政治体制下,当王权强大、对地方控制能力强时,主体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占居主导地位,但中央对地方的影响毕竟有限,封国作为一种隶属于王权的政治实体,在相对独立的政治运行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存在,方国的界定往往成为文化区域的界定,人们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也因制度的不同而成为封国文化的附属,文化的发展是从本地区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春秋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为争霸天下而以强制弱,各诸侯国同时又锐意改革,注重发展地方经济文化,中原因政治、军事分割而形成特色突出的区域文化基本格局。

二、中原文化的基本板块关于文化区域的划分,由于根据、要求、目的和认识程度的不同,划分原则多种多样。

美国学者柯达尔(H·M·Kendall)说:“文化区是一组相类似的、内部有相互联系的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区域,这些文化通常具有许多共同因素特别是语言和宗教。

”[3]中国学者周振鹤先生从语言、宗教、风俗和人物等入手,对中国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他还从方言人手,全面分析了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

前不久,林拓著述认为,区域特征应强调其主体构成,所以他在考察福建地域文化时,专以“学术形态”为核心,从地域层级探讨文化中心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进而以“信仰形态”为核心,从地域分化探讨文化重心的周期演进Es]。

以上述文化区域的理论探讨为参照,我们在划分中原文化板块时,首先从地理、语言(方言)、宗教、风土人情等表象人手,结合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具体特点,考察其在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所受自然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的影响,更要考虑因政治、经济、军事等人为因素的介入所形成的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

在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认定中原文化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以下基本板块:1.中原文化的中心区域。

在地域上包括现在的·94‘三门峡——郑州——平顶山地区,它以中华文明摇篮地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政治舞台之一,不仅是一个时期的区域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代表。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找到了早期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的线索。

而渑池县的仰韶文化集中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到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仰韶文化以豫西一陕西关中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湖北的西北部,西到甘青接壤地带,东至河南东部,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

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机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在郑、洛、三门峡地区新发现了大量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以及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最终确立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夏文化的早晚关系,廓清了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

据古史记载,这个地区是华夏族活动的中心舞台,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市),帝喾都于亳(今偃师市),夏禹都阳城(一般认为即今登封市告成镇)、阳翟(今禹州市),太康迁都斟寻5(一般认为在今偃师二里头一带,一说今巩义市稍柴村),商汤都毫(一说今郑州商城,一说今偃师商城)、仲丁迁瞰(一说今郑州商城,一说为郑州小双桥遗址处)。

周武王灭商后,迁九鼎于雒邑(今洛阳市)。

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对雒邑进行了大规模营建,使之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的都城,称为“成周”或“新邑”。

新都建成后,成王“迁宅于成周”,“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著名的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在汉唐时期是其高度的发展期。

秦和西汉王朝以咸阳、西安为国都,但以洛阳为陪都。

东汉建都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曾经是曹魏、西晋和北魏政权的都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用汉语、改汉姓,改用汉制度量衡等。

隋唐时期,洛阳长期作为陪都,称东都、东京。

天寿元年(690年),武则天废唐为周,立号为圣神皇帝,在洛阳建造明堂,创立殿试。

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培育起来的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的代表:在学术思想上,这里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是理学的发源地;在宗教信仰上,这里是传统敬天礼祖崇神“天人一体”原始信仰的滋生地,是道教的重要起源地,同时又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原点;在语言上,这里是中原官话的发源地,在汉唐时代,是全国流行的普通话;在思想行为上,这里是中国“礼仪之邦”的制礼初始,人民养成淳厚朴实、崇尚信义、乐善好施、豁达宽容的生活习惯。

以洛阳为中心的皇都文化,在政治中心和经典哲学影响下的史学、文学、科技、艺术、教育熠熠生辉,河洛大地人文荟萃,名家辈万方数据出。

文化中心区域对外辐射的能力是极其强大的,并从而派生出超区域的亚文化区,在汉代将先秦时期楚文化区域的豫西南地区纳入自己的文化系统。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后来形成的豫东开封宋文化实际上是对河洛文化的承继,我们可称之为“后河洛文化”。

“后河洛文化区”是河洛文化的延续,是中原文化新的繁荣,开封作为七朝古都,因北宋建都而达到历史的高峰,使中原文化中心区东移,再一次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并传至海外。

2.黄淮文化区。

主要包括现在河南东部的商丘——周口地区,这里在历史上是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汇地带,也是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碰撞、融合的中心地区。

它的西部是发达的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向东才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它的东部是历史悠久的海岱文化,夷人进入中原影响并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发展;楚文化由这里南迁江汉,与苗蛮文化结合后繁荣发展,并反过来北上扩张,所以东部文化区应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

中原东部一般认为属于传统的东夷文化区。

长期活动于中原的太吴、蚩尤、少吴都是东夷族的首领。

太昊时期在考古学年代上当属大汶口文化早期,是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阶段,豫东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的中心区,大汶口文化早期吸收了仰韶文化的诸多因素,在中期则又反过来影响了仰韶文化;少昊承继太昊,辗转于鲁西南及豫东地区,其时代与黄帝相当,东夷人在中原地区有的与当地原有部落融合,有的保留有较完整的独立性,其势力西可达洛阳。

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所率东夷的九黎战败,东夷势力大大萎缩,退出了中原地区。

继之而起的龙山文化在豫东是比较独立的末期东夷文化在中原地区完整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