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因素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三个指导思想:
(1)要从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
(2)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
(3)要培育和发展老年消费市场。
十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导并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2006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及税务总局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明确进一步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居家老人服务业务、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以及促进老年用品市场的开发。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意见》中要求各级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意见中的相关政策。
2,中国发出提高保险业重要性的信号并设定目标
国务院于8月13日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4年意见”)的完整版,该意见已于7月9日由李克强总理批准,并且是7月11日概要的后续政策。
2014年意见是继2006年意见以来国务院层面首次批准的对整体保险业的政策。
该意见强调,商业保险应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我们认为,这与2011年十二五规划中商业保险“作为补充”的表述相比出现了显著变化。
该意见计划将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提高到5%(2013年为3%),保险密度(人均保费)达到人民币3500元(2013年为1900元)。
3,寿险:注重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再次提及税收激励政策
2014年意见支持保险企业发展“创新”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产品。
该意见强调了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及其它养老相关服务计划,并鼓励保险企业开发商业医疗/疾病/失能产品,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整合/医院改革。
税收政策已在2006年意见中大致提到而且市场仍在等待具体措施,2014年意见明确指示完善健康
保险有关税收政策,并“适时”开展期待已久的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二,经济因素
当代80后的父母大都属于退休职工,每月有稳定的收入,且有一定的积蓄,可以承担养老保险费用。
且养老保险产品的多种类,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三,社会文化因素
1,老年人生活观念在发生转变
随着中国知识型老年群体的增长,老年人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关注逐渐增强。
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的需求,包括教育学习、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
2,独生子女及老龄化
在我国,儒家文化影响至深,一直信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靠社会机构养老是子女不孝的表现。
人老了都希望在家享受天伦之乐,靠儿女来扶养和照顾,包括经济上、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照顾。
我国宪法也明确肯定家庭养老的作用,明确规定了儿女有义务扶养老人。
然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现在人口结构呈现倒立金字塔结构,往往一个子女需要赡养复数个老人,这在个人经济上的要求就无形提高了,那么冠以能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养老保险的出现很大程度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养老保险大多数都是父母在壮年有经济来源是为自己购买的,几乎可以说是到期收益,第二,养老保险的收益对生活需求并不太高的老年人来说已经很足够了。
这样就能解决子女赡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