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第二章综合能力测试题

高一历史第二章综合能力测试题

高一历史第二章综合能力测试题一、选择题1.清政府总理衙门的设立,是( )A.洋务运动的需要B.中外反动势力暂时“和好”的产物C.清朝社会近代化的需要D.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2.导致1866年赫德向总理衙门递交《局外旁观论》对中国内政外交提出诸多“建议”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办理内政外交B.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妥协C.清政府中央政权性质已开始半殖民地化D.外国侵略者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3.近代中国海关管理权开始丧失于( )A.关税自主权丧失后B.上海小刀会起义时C.海关总税务司设置后D.总理衙门设立时4.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主要是指( )A.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B.《马关条约》的内容更加苛刻C.洋务派的愿望终成泡影D.汉族官僚内部相互倾轧5.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和第一个民用工业分别是( )A.安庆军械所,上海机器织布局B.江南制造总局,上海织布局C.安庆军械所,轮船招商局D.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6.推荐蒲安臣出任中国使臣,出访欧美的做法反映了( )A.中国闭关政策被打破B.中国陷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C.外国列强干涉中国革命D.列强利用洋务派控制中国外交7.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8.与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建立海军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A.为了镇压太平天国B.为了应付边疆危机C.筹划对法国战争D.与日本争夺黄海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主要是指( )A.缺乏资本原始积累B.与封建势力关系密切C.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D.没有相应的政权保障10.决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因素是( )A.民族资产阶级由封建地主、商人转化而来B.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C.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中D.在中外反动势力压迫的夹缝中发展11.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别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必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

”这表明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意是( )A.限制民族资本B.追随外国资本主义C.保持民族资本D.与外国资本争夺市场12.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之所以早于资产阶级,最主要原因是( )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传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滞后D.传统的重农思想使人们对工业利润认识不足13.清政府在得到马尾海战失败的消息后才对法国正式宣战,表明( )A.中法战争前期清政府对战事解决抱有幻想B.马尾之役触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C.清政府完全清醒并彻底改变指导方针D.法国吞并中国的野心已不允许清政府妥协14.马尾海战清军处于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李鸿章奉行“不可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B.许多清军将领贪生怕死C.清军武器装备落后D.法军采取突然袭击15.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主要是为了( )A.加强台湾的统治B.确保台湾的军事战略地位C.巩固民族统一D.防止外国控制台湾16.1894年,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的直接原因是( )A.日军侵占中国的属国朝鲜B.日本拒绝从朝鲜撤军C.日本入侵中国领土台湾D.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17.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18.“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B.表面上收回,但仍处于日本控制之下C.置于俄国的势力范围之内D.为俄、德、法三国所瓜分19.《中法新约》与《马关条约》的不同之处是( )A.清政府承认列强控制邻国B.中国被迫开埠通商C.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D.索取巨额赔款20.帝国主义国家对租借地的统治方式是( )A.扶植地方傀儡政权B.以清朝官吏为统治代理人C.由军队实行军事管制D.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21.1899年,美国向英、俄等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其中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美国提出这条规定的目的是( )A.利用经济优势排斥欧洲列强B.插足其他列强在华“势力范围”C.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的特权D.独享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22.清政府在19世纪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的目的是( )A.要发展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B.要适应帝国主义提出的要求C.要扩大税源,解决财政问题D.民族资产阶级影响的扩大23.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和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为争夺取最高统治权D.康有为等人的宣传24.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表明( )A.强学会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2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B.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C.主张产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D.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26.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27.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的统治腐朽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农民阶级反抗精神强烈28.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后,相约对紫禁城不实行占领,说明其( )A.企图缓和中外矛盾B.仍然承认清政府C.着力保护文化遗产D.企图拉拢清政府2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先后兴起,其共同点是( )A.反映了民族矛盾的上升B.与封建制度衰落有关C.在洋务运动破产基础上兴起D.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关30.清政府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的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化的标志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B.洋人控制了中国海关C.总理衙门的设立D.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二、材料解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以海关平银两为单位)——徐凤晨、赵矣元《中国近代史》材料 2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工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

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3 九十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输入中国的货物比七十年代初增长一倍以上,其中鸦片和棉布各占五分之一,棉纱从七十年代初的百分之三弱跃增为百分之十四强,开始占重要位置的商品有煤油(输入农村作灯油用)、染料、针等物。

而机械在输入的货物中所占比重不及百分之一。

……中国输入的货品茶丝两大宗从七十年代初年的占出口总值百分之八十,减为不及百分之六十。

大豆(百分之一强)、猪鬃、皮革、菜油和短绒棉花(百分之五弱)等农业品和原料都是被搜括的对象。

——翦伯赞《中国史纲》回答:(1)根据材料1、3分别反映的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中外贸易的后果。

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1890年7月3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国列强发出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照会)值此中国局势危机之际……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在寻求一种解决,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平等公平贸易之原则。

——引自《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材料2 中国被瓜分,将使全体中国人为共同目的而反对外国统治者……到处表现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为今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时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之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欧洲人。

……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持满清廷。

——引自赫德《中国实测论》材料3 如果一个衰弱的中国在这次得救的话,那么这也不是约翰逊(海约翰)的笔墨所能办到的。

列强如此强大,互相如此怀疑,他们中没有一个处于向“门户开放”或别的强国挑战的地位,他们彼此猜疑,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领土完整。

——引自贝莱(美国外交史) 回答:(1)据材料1指出,“中国局势危机之际”指怎样的情况?与美国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相比,这次“门户开放”照会内容有什么变化?(2)指出材料2与材料3哪一条材料能正确解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未被瓜分的事实,请加以说明。

三、问答题33.简要说明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外交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和特点,及产生的深刻影响。

34.19世纪60、70年代,日趋衰败的清朝统治出现了所谓“同光中兴”的局面,中外出现了“暂时和好”,洋务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平息”了。

试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同光中兴”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谈谈你对“同光中兴”实质的认识。

(注:“同”,指同治,年号,时为1862年~1874年;“光”指光绪,年号,时为1875年~1908年)参考答案:一、1.C 2.C 3.B 4.C 5.C 6.D 7.C 8.B 9.A 10.C 11.D 12.B 13.A14.A 15.B 16.D 17.C 18.C 19.D 20.D 21.A 22.C 23.A 24.D 25.B 26.D27.B 28.A 29.D 30.D二、31.(1)材料1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进出口额都大幅增长,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入超额逐年增长。

材料3表明外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轻工业品,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和工业原料。

其原因是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的海关,利用通商、内河航运等特权加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体的封建自然经济落后,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

(2)原料出口、商品进口量增工迅速,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传统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失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近代文明传入,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2.(1)1900年义和团进入津京,反帝斗争达到高潮。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宣战。

内容变化:提出“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的原则,作为“门户开放”的范围从通商口岸扩大到“中国各地”。

(2)材料2可以。

赫德的话如实地反映了列强在义和团运动的打击下,认识到中国人民是难以武装征服的,瓜分为下策。

材料3则不能,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力量对比的确存在,但不是当时使中国免遭瓜分的决定性的因素。

三、33.社会经济变化与特点:清政府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洋务运动兴起。

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