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总复习:核能、核能的利用编稿:xx 审稿:xx【考纲要求】1、知道核力及结合能、质量亏损等概念2、会配平和书写核反应方程式3、知道核能获取的两种方式,了解核反应堆的主要组成部分,能进行简单的有关核能的计算问题【考点梳理】考点一、核能要点诠释:1、核力核子间作用力。
其特点为短程强引力:作用范围为2.0×10-15m,只在相邻的核子间发生作用。
2、核能核子结合为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吸收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亦称核能。
比结合能: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
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不同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是不一样的,由比结合能曲线可以看出:中等大小的核比结合能最大(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最大),这些核最稳定。
3、质能方程、质量亏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说明物体的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个量的变化必然伴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
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核能,因此,原子核的质量必然比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和要小△m,这就是质量亏损。
由质量亏损可求出释放的核能△E=△mc2;反之,由核能也可求出核反应过程的质量亏损。
4、△E=△mc2是计算核能的常用方法。
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单位制的统一及不同单位的换算。
若质量单位取原子质量单位u,则:此结论亦可在计算中直接应用。
另外,在无光子辐射的情况下,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转化为生成的新核和新粒子的动能。
因而在此情况下可应用力学原理—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来计算核能。
5、质能方程的理解对于质量亏损,切忌不能认为这部分质量转化成了能量,质能方程的本质是:第一,质量或能量是物质的属性之一,决不能把物质和它们的某一属性(质量和能量)等同起来。
第二,质能方程揭示了质量和能量的不可分割性,方程建立了这两个属性在数值上的关系,这两个量分别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质量和能量在量值上的联系决不等于这两个量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质量亏损不是否定了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γ射线虽静质量为零,但动质量不为零。
考点二、重核的裂变 要点诠释:重核分裂成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过程。
如:23511369019205438010U n Xe Sr n +→++由于中子的增值使裂变反应能持续地进行的过程称为链式反应。
发生链式反应的条件是:裂变物质的体积>临界体积。
裂变的应用:原子弹、原子反应堆。
核电站: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①核燃料:浓缩铀235.②减速剂:浓缩铀235容易捕获慢中子发生反应,采用石墨、中水、或普通水作减速剂. ③控制棒:为了控制能量释放的速度,就要想办法减少中子的数目,采用在反应堆中插入镉棒的方法,利用镉吸收中子能力很强的特性,就可以容易地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 ④保护层:反应堆外层是很厚的水泥壁,可防止射线辐射出去.⑤冷却系统:靠水或液态金属钠在反应堆内外的循环流动,把产生的热量传输出去. 反应堆是核电站的核心,核电站是靠核反应堆产生的内能发电.考点三、轻核的聚变 要点诠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反应过程。
如:23411120H H He n +→+发生聚变反应的条件是:超高温(几百万度以上)—热核反应。
聚变的应用:氢弹、可控热核反应。
要点诠释:1、原子核既然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那么为什么还会从原子核里发射出α粒子、β粒子?实际上,发射出来的α粒子和β粒子仍是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结合或转化而成的。
α粒子是原子核内的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在一起发射出来的,β粒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并发射出来的。
所以不能因为从原子核中发射出α粒子和β粒子就认为原子核也是由它们组成的。
2、质量数守恒和核电荷数守恒是我们书写核反应方程的重要依据,但要以核反应的事实为基础,不能仅仅根据该两条守恒定律随意书写事实上不存在的核反应方程。
另外,核反应通常是不可逆的,方程中只能用箭头:“→”连接并指示反应方向,而不能用等号“=”连接。
【典型例题】类型一、配平和书写核反应方程例1、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30301514P Si X →+ 9210415B e H e B Y +→+447223H e H e L i Z+→+ 其中( )A .X 是质子,Y 是中子,Z 是正电子B .X 是正电子,Y 是质子,Z 是中子C .X 是中子,Y 是正电子,Z 是质子D .X 是正电子,Y 是中子,Z 是质子【思路点拨】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配平核反应方程,再确定XYZ 是何种物质。
【答案】D【解析】将三个核反应方程写明确,为3030015141P S i X +→+ 921014150B e H e B Y +→+44712231H e H e L i Z +→+ 可知X 为正电子,可知Y 为中子,可知Z 为质子【总结升华】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配平核反应方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变式1】原子核AZ X 与氘核21H 反应生成一个α粒子和一个质子。
由此可知 A .A=2,Z=1 B. A=2,Z=2 C. A=3,Z=3 D. A=3,Z=2 【答案】D【解析】H He H X A Z 114221+→+,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121,142+=++=+Z A ,解得2,3==Z A ,答案D 。
【变式2】2006年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回旋加速器,通过4820Ca (钙48)轰击24998Cf (锎249)发生核反应,成功合成了第118号元素,这是迄今为止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
实验表明,该元素的原子核先放出3个相同的粒子X ,再连续经过3次α衰变后,变成质量数为282的第112号元素的原子核,则上述过程中的粒子X 是( )A. 中子B. 质子C. 电子D. α粒子 【答案】A【解析】因为在衰变的过程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得,118-3×2-112=0,所以X 粒子的电荷量为零. 再根据质量守恒,48+249-4×3-282=3,所以X 粒子的质量数为1,所以该粒子为中子, 故BCD 错误,A 正确.故选A . 【变式3】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 夸克和d 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 u 夸克带电荷量为23e ,d 夸克带电荷量为13e -,e 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质子由1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B .质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C .质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D .质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 【答案】B【解析】由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设质子中u 夸克、d 夸克个数分别是x 、y ,x 、y 取正整数, 则21()133x e y e ⨯+⨯-= 解得x=2、y=1; 设中子中u 夸克d 夸克个数分别是m 、n ,m 、n 取正整数, 则21()033m e n e ⨯+⨯-= 解得m=1、n=2. 故选B . 【变式4】现有三个核反应:① 2424011121Na Mg e -→+ ② 2351141921920563603U n Ba Kr n +→++ ③ 23411120H H He 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B.①是聚变,②是裂变,③是β衰变C. ①是β衰变,②是裂变,③是聚变D.①是β衰变,②是聚变,③是裂变 【答案】C【解析】原子核的变化通常包括衰变、人工转变、裂变和聚变.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α粒子和β粒子后,变成新的原子核的变化,如本题中的核反应①;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变成新的原子核的变化;裂变是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如核反应②;聚变是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如核反应③;综上所述,C 项正确. 类型二、质能方程与核能的有关计算 【高清课堂:原子核物理 例3】例2、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
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E=mc 2 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 B .根据ΔE = Δmc 2可以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C .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出核能,表明此过程出现了质量亏损D .E=mc 2中的E 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思路点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含义.核反应过程中发生质量亏损会释放能量. 【答案】D【解析】A 、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 2告诉我们,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故A 正确.B 、△E=△mc 2中△m 是亏损质量,△E 是释放的核能,故B 正确.C 、核反应中若质量亏损,就要释放能量,所以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氘核时释放能量,表明此过程出现了质量亏损.故C 正确.D 、E=mc 2中的E 是物体具有的能量.故D 错误. 故选D .【总结升华】理解了E=mc 2和△E=△mc 2的各个量的物理意义,就能准确的选出错误的选项. 举一反三【变式1】据新华社报道,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第一套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人造太阳”)已完成了首次工程调试.下列关于“人造太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人造太阳”的核反应方程是n He H H 10423121+→+B .“人造太阳”的核反应方程是n Kr Ba n U 1092361415610235923++→+C .“人造太阳”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计算公式是2mc E ∆=∆ D .“人造太阳”核能大小的计算公式是221mc E = 【答案】AC【解析】“人造太阳”是利用海水中的21H 和31H 聚变而产生大量热量的.放出的热量可利用【变式2】在β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
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
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11H 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1)中微子与水中的11H 发生核反应,产生中子(10n )和正电子(01e +),即 中微子+11H →10n +01e +可以判定,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是 。
(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 )0和0 (B )0和1 (C )1和 0 (D )1和1(2)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后,可以转 变为两个光子(γ),即1e ++01e -→2γ已知正电子和电子的质量都为9.1×10-31㎏,反应中产生的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 J.正电子与电子相遇不可能只转变为一个光子,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