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家语读书笔记

孔子家语读书笔记

孔子家语读书笔记【篇一:我看《孔子家语》之“限”】我看《孔子家语》之“限”——《孔子家语》读书笔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

阅读《孔子家语》数日,立仁、修德、从政、处事、为官、治学,本书无一不涵盖包容。

同样,也在另一个侧面为我展现了原先我所不了解的孔子,更全面地展现了历史原有的面貌。

而在此书中,“限”的观点让我感受最深,下面谈谈我对其中“限”观点的看法。

提到“限”,就不由得说到另外两个概念,“命”与“天命”,它们是儒家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思想中指人所受到的限制的两个来源。

我所理解的“命”体现着天和外物对人之自然生命的限制,表现的是人所无法驾驭的客观力量,可以看做是外部所施加的;而“天命”体现的则是人之自我确认的道德理想,需要人们通过对自己主观上进行限制以在客观行为中约束自己。

“命”与“天命”中的“限”观点,其实也体现了传统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可以看做是“限制”与“节限”。

下面选取《孔子家语》中的一些文段来谈谈我对“限”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限”划分为两类,分别是“限人”和“限己”。

一、限人从字面上解释,“限人”即外物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人进行限制,儒家倡“礼”的同时并不反对依据律法来进行统治。

当然“限人”不只是作为统治者通过发布政令和出台律法用来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人民的情感也需要纳入考量,需要以外在礼法来进行“限”。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

”(《入官第二十一》)这段话阐述的统治者在是限人前所需要做的事情,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民众的性情,其次是了解民众的感情,只有在熟悉了民性与民情后,民众才能服从你的管理。

我是赞同这一观点的,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所需所求可以得悉民性,询问百姓的所知所感可以体察民情,对一个国家进行管理以使得“民富民寿”,不能是仅凭身居高位者的臆断想象就能实现。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于猛。

猛则民残,民残则施之以宽。

”(《正论解第四十一》)政事宽容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来纠正;政令严厉百姓就会收到伤害,受到伤害了就实施宽大。

这是孔子提出的统治者在限人过程中所实施的策略。

律法政令需要依据时局“礼”的思想也是“限”的基本,它同样也贯穿全书始末。

而“限人”所需要确立的度同样也需要依循“礼”,“礼”所建立的基础之一即是人的情感:“亲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忧,哀之杀也。

圣人因杀以制节也。

”(《本命解之二十六》)这段话表面上是对丧事中和丧事后人情感行为的一个限制,实际上也是通过“礼”来对社会的前进方向进行一个把控,圣人是按照哀情逐渐减弱来制定节限的,在对逝者寄托哀思时也避免了长期沉溺于悲情中的不可自拔,是对人的限制,也是对人的关怀。

我读“限人”最深的感受是体会它与“禁锢”一词的不同,我原所理解的对人的限制是很狭隘的,认为律法是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认为限制人的行为是使人丧失了思想和行为上的部分自由,但事实上“限人”所象征的秩序反而是自由的保障,社会对人情感的调节不是不近人情而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倡导,仁德者对社会的关爱也从限制中而来。

二、限己与外部的限制相比,《孔子家语》中同样也包含有许多内容注重人对自身的限制,我在其中总结出了两种自我限制的方式。

1、以学限己。

“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人恶士,必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初见第十九》)“一切皆内而无外”,想要内塑自己的力量,学习无疑是最佳的途径。

一般来说,学习的内容越全面越深入,人就能比较正确地认识事物,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并且自觉地进行自我限制、自我完善。

但当然,孔子以“近于刑”来说明“不学”的弊端,可见起对于希望“学”能在限制人这一点上发挥大的作用。

“生而知之”是百年不遇的天才,普通人对自己应该有“学而知之”的要求,以学限己,是大部分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而“限己”,是于己行为上的规范,以学问来丰富自己,想要在时代的大潮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则必须要学习。

2、以德限己“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在厄第二十》)当世道的艰难加载到我们头上时,我们是否还可以用道德来坚守内心原有的志向,孔子告知我们“不为穷困而败节”。

同时我联想到孟子曾说过: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有命也,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也,君子不谓命也。

在孟子看来,味色声臭,固然也是人之性分所必要的需求;但这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则主要是一个“命”的问题,所以真正的君子不将其视为人性彰显之所必需的条件。

但对这种“不遇”,真正的儒者非但并不因此改变自己的“仁义礼知”之行,而且也只能将其归结为自己的人性和本分,而并不一味地归罪于客观而外在的限制。

这就是“顺受其正”。

意即人生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遇和限制,但真正的君子,必然是“不怨天,不尤人”,更不会将自己的人生困厄一味归罪于外在,而是就在承认并接受这种困厄的基础上,静心休养自己的德性,尽自己做人的本分。

这也是如何正确对待外部限制和内心修养的一个范例。

三、限人与限己的统一“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

”(《正论解第四十一》)这里以季子来作为“限人”这一行为的执行者,也可以看作是传统儒家的拥护者与践行者;又以孙文子的“终身不听琴瑟”来表现其“克己服义”的限己信念,表面上看是两个人两种行为,实则有着内在的统一。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思想观念主要是伦理-政治型的,儒者可以说确实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知识群体。

就这个意义上,儒家的承担意识、担当精神就会转换为一种外化,是从己之观点出发对世界和他人提出的高要求。

而其内对君子来说,是一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是明了外部约束在为其内心真正值得追求的助推,服从于“义”,服从内心至高的道德操守,即使放弃人间之至尊至荣,潦倒终世也并不减损其自身的魅力与价值。

最后,我想谈谈“限”与当今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意义,也是我选取“限”作为我读书报告的原因所在。

先从我个人的角度讲起,在大一的这一学年中我体验了我曾经所想象的大学生活,在一个陌生而自由的环境中,不用再去考虑在原先小圈子中自己已经建立好的形象,提前几十年过上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可是越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反而有了失落的感觉。

身边的很多同学有时聊天都会谈到对于中学生活的怀念,其中最喜欢提到的是“限制”的感觉。

阅读《孔子家语》,我在其中看到了另一个时代一种别样的“限”,于外,律法政令的限,风俗礼法的限,是一种在尊重人性和遵从情感基础上的约束;于内,以学以德的限己更为正在追寻全新自我的我提供了途径,让我在追寻自由的同时同样去思考我所要追寻的“自由”究竟是什么,以及怎样去追寻,我想,只有内心能够明辨是非、有坚定信仰才能做到览尽风尘不寂寞,这需要由阅读学习而得来的广博的知识和在实践中获取的对事物的体察方可成就,“限”于我而言,是重要的。

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社会大众对于学习缺乏热情,社会道德滑坡,西方国家企图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等等。

我虽以一己微薄之力不能解决,但也希望能够寻求到可能解决问题的理念或是方式。

在“限人”与“限己”的双重手段同时对社会产生作用时,在当社会越来越重视法治和人们注重自己的内心教化,拥有向学之心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反映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也就会在这个社会中显现,社会公众的道德水准得以提升,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环境得以形成。

社会公众内心牢固的思想信念将使公众自觉来反省、判断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当我们在“限”中能够寻找到人性之美并以此尽“天命之性”时,我们也就能在看似不平不遇的人间,走出一条“赞天地之化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1】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中华书局.北京.2011出版【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北京.2006出版【3】杨朝明《读孔子家语札记》【j】载于《文史哲》2006年第4期【篇二:《论语》笔记01】《论语》笔记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书《大学》、《中庸》(见于《礼记》)《论语》、《孟子》如何读《论语》?“明道先生”——程颢(1032-1085)伊川先生——程颐(1033-1077)《论语序说》程子(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甚生气质!”教材: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等2、孙钦善《论语本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4较《论语译注》增加五篇附论:《论语本解》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9附论保留前四篇增加《论语阅读参考书目》参考书1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5以程树德《论语集释》为主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读论语纵横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纵读——人物横读——思想2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201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有原文,朱姐,总数张志,译文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2013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杨树达先生之孙、杨波将军先生堂侄考证《论语》160多例疑难词句课程安排导读与自学相结合两次作业+考勤=平时成绩,占40%期末闭卷考试,占60%一、孔子的出生、籍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

紇與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

……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郰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1、孔子的祖先是宋人2、孔子的曾祖、祖父、父亲六世祖一下孔家世系孔父家——木金父——睾夷——防叔——伯夏——叔梁纥——孔子纥一般读he2,也读yi4,“纥”与“仡”通,也是勇敢强壮的意思。

相关主题